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前研究和医学诊断中。动物作为临床前研究的一种模型动物广泛应用于影像学实验研究。MRI成像的前提是被检查部位没有宏观的运动或静止不动,动物MRI与人MRI检查最大的区别是动物不会配合检查或实验人员,保持一个体位不动。因而,动物磁共振成像实验一般先注射麻醉药物或通过麻醉装置持续的使动物呼入混有氧气的麻醉气体,动物在深度麻醉状态下进行一系列的成像扫描,成像时间较长,持续一到两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麻醉药阻断了骨骼肌、膈肌运动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不能下传,角膜的感受器、效应器等神经冲动也受阻,动物麻醉后,眼睛眼睑不闭合,一直睁开。磁共振成像磁体室相对干燥且通风良好,动物眼部长时间干涩,会诱发眼睛疾病甚至双眼失明。然而,为了观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模型动物的建模过程中需要在不同的时间点反复进行磁共振成像扫描,若动物眼睛生病或失明后,会影响动物的饮食、情绪等不利于特定疾病模型的成功建立和进一步的长期跟踪研究。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 ,PCa),是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早期阶段,增长缓慢而且侵袭性低,在这个阶段的患者,经特殊治疗后患者预后良好。但进展期的前列腺癌尤其是晚期的患者则治疗效果很差,这经常导致患者死亡。
因此,发现与增值和侵袭相关的标记物并阐明其在PCa进展中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有大量的研究表明,GPC5在肺癌和乳腺癌中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然而,它对前列腺癌的确切作用知之甚少。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在本研究中,我们想通过在前列腺癌细胞株和正常前列腺上皮细胞株中GPC5的表达不同,来研究GPC5的表达模式和生物学功能,从而探讨GPC5的作用通路和机制,为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检测方向和靶点。
三、主要论点与论据: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GPC5在PCa细胞系中是低表达的,上调GPC5能抑制前列腺癌细胞体外增殖和侵袭以及抑制肿瘤在体内的生长。基于这些结果,我们认为GPC5是抑制前列腺癌发展的关键因素。
EMT是与肿瘤的侵袭性呈正相关的,对癌症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是以上皮标记物的丢失和间质标记物的增加为特征。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发现,GPC5过表达能改变EMT标记物的表达,从而抑制癌细胞的侵袭。
我们还发现GPC5表达增加,能抑制Wnt /β-catenin信号系统。Wnt/β-cateni
哈尔滨医科大学坐落在北国冰城哈尔滨,是一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医学高等学府,由我国现代医学先驱伍连德博士于1926年创办的滨江医学专门学校(1938年更名为哈尔滨医科大学)和前身为中国共产党于1931年在江西瑞金创建的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原兴山(现鹤岗市)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二分校组建而成。学校历经97年的发展建设,传承伍连德博士“赤诚爱国、自强创业”的精神,发扬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光荣传统,秉承“木直中绳、博学载医”的校训,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具有相当的发展规模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是部委省共建大学、黑龙江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中方牵头单位、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首批试办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院校、教育部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
在我院经超声检查诊断为颈动脉斑块的患者150例,男90例,女60例,年龄35~81岁,平均63岁。所有患者在超声检查后1周内进行颈动脉磁共振检查。其中,近期(2月内)有脑梗死病史且发生在颈动脉供血区者14例(经头颅CT或MRI证实)。在所研究的150个部位(3例、双侧、3个层面)的血管内斑块中,I-II型占34%,III型占44.7%,IV-V型占14%,VI型占3.3%,VII型占4.0%,VIII型未见。本研究预期通过观察TIA和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形态及内部结构特征,监测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以为脑卒中筛查提供重要依据。按既定的入选及排除标准进行病例筛选,对入选病例进行全脑和颈动脉3.0T磁共振成像,同时搜集入选病例的临床信息对获得的脑和颈动脉磁共振图像以及临床信息进行统一分析, 观测斑块的形态、成份以及纤维帽的表面状态,予以评分。结果证实磁共振可准确分析颈动脉斑块成份:钙化、富含脂质的坏死核及斑块内出血。可观测颈动脉斑块纤维帽的表面状态,早期发现不稳定斑块。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和任意平面成像的优点,不仅可以准确判断管腔
技术转让、合同、入股均可,具体资金双方协商,希望尽快落地实现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