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成果库 一种动态监测ESOM抑制V-ATPase导致细胞外酸度变化的方法

一种动态监测ESOM抑制V-ATPase导致细胞外酸度变化的方法

成果类型:: 发明专利

发布时间: 2023-05-24 09:16:14

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方案
方案提交机构:“科创中国”黑龙江科技服务团| 马国范 | 2023-11-10 17:51:18
肿瘤的细胞外酸性环境与肿瘤的增殖、侵袭、转移、化疗抵抗有关,因此,在体检测及监测肿瘤细胞外pH值对深入了解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机制至关重要。磁共振成像(MRI)利用组织中质子密度和弛豫的差异以灰度图像的形式表征病灶与周边组织的差异,并且可以通过使用造影剂(Contrast Agent,CA)缩短水质子的弛豫时间来调节磁共振信号。
肿瘤酸性微环境作为肿瘤的特异性标志,为肿瘤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研究人员已经探索了许多测量肿瘤pH的方法,但有些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光学分子成像方法测量肿瘤pH,虽然是种低成本的方法但是只能限于表浅组织的测量,而且目标-背景信号低。核医学分子成像的方法的局限性在于存在电离辐射,对人体有一定的伤害性。化学交换饱和转移也存在一些缺点:对磁场强度要求高,分析方法复杂,SAR值高等。
成果研究分为两部分1.18F-FDG PET/CT诊断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研究。2.18F-FDG PET/CT的标准化摄取值(SUVmax)与结直肠癌组织的Glut1和促淋巴管生成因子表达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创新点是利用PET/CT的功能代谢和形态学特点对淋巴结进行分析,结合上述两种表现进行诊断,其诊断效能明显高于传统的CT、MRI等常规影像学手段;首次把促淋巴管生成因子的这些生物学的微观指标和18F-PET/CT这种分子影像学指标进行相关性研究。需解决的技术瓶颈是淋巴结大小和PET的浓聚程度如何进行判断以及肿瘤淋巴管生成相关指标的测定方法的客观性。 本项目的适用于拥有PET/CT设备的医院,可以把本项目的研究结果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可以提高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率,并为临床分期、预测淋巴结转移以及评估预后提供客观依据。所得数据已整理发表,并被SCI收录,本项目的技术成果已经应用于我院日常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分期,预测淋巴结转移提供了客观依据,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哈尔滨医科大学坐落在北国冰城哈尔滨,是一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医学高等学府,由我国现代医学先驱伍连德博士于1926年创办的滨江医学专门学校(1938年更名为哈尔滨医科大学)和前身为中国共产党于1931年在江西瑞金创建的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原兴山(现鹤岗市)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二分校组建而成。学校历经97年的发展建设,传承伍连德博士“赤诚爱国、自强创业”的精神,发扬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光荣传统,秉承“木直中绳、博学载医”的校训,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具有相当的发展规模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是部委省共建大学、黑龙江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中方牵头单位、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首批试办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院校、教育部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
1.课题来源与背景 该项目列入2021年齐齐哈尔市科技计划联合引导项目,项目编号为LHYD-2021058。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群体庞大,并发症多且严重,传统治疗方式对患者创伤大、治疗时间长,双镜联合技术(ERCP/EST/EPBD+LC)逐渐成为治疗此类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案,如何更好的服务这类患者,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2.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肌球囊扩张术(EPBD)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观察其临床效果,并探讨其对患者血清、胆汁炎性因子的影响,旨在为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患者治疗提供一种更好的治疗选择。 (二)研究的意义: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是一种复杂的胆道疾病,长期无明显临床症状,且极少可以自行排出,手术干预是临床主要的治疗手段,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EST/EPBD+LC双镜联合技术逐渐成为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的主要治疗手段,尽管EST技术较为成熟,对于部分合并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也可采用,但是EST技术操作难度大,手术效果更佳取决于操作手法,因此,操作简便、快捷的EPBD取石技术终是胆总管结石内镜下治疗要求。 3.主要论点与论据 本研究通过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肌球囊扩张术(EPBD)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
技术转让、合同、入股均可,具体资金双方协商,希望尽快落地实现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