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成果库 一种心外科患者术后活动助行装置

一种心外科患者术后活动助行装置

成果类型:: 发明专利

发布时间: 2023-05-24 09:15:02

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方案
方案提交机构:“科创中国”黑龙江科技服务团| 马国范 | 2023-11-10 17:51:53
心外科手术后,医生会鼓励病人适当的走动锻炼,促进恢复,下床活动成为患者减少术后并发症、加速康复的关键措施之一。但是患者术后体力较弱,在走动时需要医护人员搀扶,由于医院人手短缺,不能做到一个病人配备一个医护人员,这就需要借助助行装置,目前使用的助行装置形状大多是一个带滚轮的架体,架体后侧开放,两侧设置扶手,病人在架体内,扶着扶手可以慢慢移动,这种助行装置大大方便了病人的活动,但是滚轮的灵活性太强,身体虚弱的病人不易控制,容易发生摔倒事件,而且传统助行装置上没有设置座椅,病人只能在完成活动后回到病床休息,还有就是现有的助行装置高度都是特定的,这样不同高度的病人就能够方便使用该助行装置,进而降低了助行装置的实用性。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心外科患者术后活动助行装置,包括下支架、万向轮、扶持机构、支撑机构、止位机构和防护机构,所述万向轮的顶端分别与下支架底面的四角处固定连接,所述扶持机构的底端与下支架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机构的左端固定安装于扶持机构左侧内壁的底部,所述止位机构的两端与下支架两侧内壁的后方固定连接,所述防护机构的后端与下支架的背面固定连接。
利用俄罗斯生物防治研究所提供的土壤样品,分离筛选出来[H-008]菌株(Streptomyces laidensis)。菌株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为:201110179632.5,公开(公告)号:CN102250803A;利用正交实验对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以及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将该菌株的发酵产物分离、纯化并鉴定其有效成分。经过大量生物学的实验研究,确定该菌株的发酵产物是由15个氨基酸组成的小肽,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名称:具有杀虫活性的小分子肽,申请号:201110439383.9。该15肽对植物蚜虫有高效的杀灭和防治作用,杀蚜虫率100%。用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减少化学杀虫剂的使用量,减少化学杀虫剂对农作物的危害以及环境的污染。 经黑龙江省科技信息中心检索,本项研究国内外均无报道,填补了国内外空白,是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项目。产品一经开发,将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及社会效益。
哈尔滨医科大学坐落在北国冰城哈尔滨,是一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医学高等学府,由我国现代医学先驱伍连德博士于1926年创办的滨江医学专门学校(1938年更名为哈尔滨医科大学)和前身为中国共产党于1931年在江西瑞金创建的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原兴山(现鹤岗市)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二分校组建而成。学校历经97年的发展建设,传承伍连德博士“赤诚爱国、自强创业”的精神,发扬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光荣传统,秉承“木直中绳、博学载医”的校训,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具有相当的发展规模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是部委省共建大学、黑龙江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中方牵头单位、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首批试办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院校、教育部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心律失常之一,能够导致动脉栓塞和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目前房颤治疗存在诸多问题: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欠佳且容易诱发其他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率仍较高且花费大。房颤是一种自身进展性疾病,主要是由于房颤使心房发生重构,而心房重构又促进房颤持续,形成恶性循环。新近研究发现,房颤时心房除存在电、结构和自主神经重构外,还发生能量代谢重构,但能量代谢重构在房颤发生及持续中的确切作用及调控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团队围绕上述科学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阐明了能量代谢重构在房颤发生及持续中的确切作用及重要调控机制。我们前期研究发现,房颤患者心房肌细胞自噬水平明显增加,但其调控作用及相关机制仍不清楚。本项目拟通过体内、外水平研究证实房颤时心房肌细胞自噬流变化情况;探讨自噬在房颤发生和持续中的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结果证实,房颤患者及心房快速起搏家兔心房肌细胞自噬流明显增加;心房肌组织自噬关键调控基因ATG7显著上调。根据前期结果以ATG7为研究靶点,在体水平给予ATG7沉默病毒能够有效减少快速起搏诱导的房颤发生;心房局部注射ATG7过表达病毒可引起房颤诱发率增加并缩短心房有效不应期。研究结果证实,自噬水平增加能够降解心房肌细胞膜L型钙通道蛋白,引起心房发生电重构。机制上证实,自噬通过靶向结合细胞膜L型钙通道蛋白并使其降解
技术转让、合同、入股均可,具体资金双方协商,希望尽快落地实现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