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部震颤是常见的临床表现,见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原发性震颤、帕金森病、心因性震颤、肌张力障碍性震颤、小脑性震颤、代谢性震颤、周围神经病性震颤、肝豆状核变性等疾病。虽然不同的疾病中震颤的频率和幅度不尽相同,如原发性震颤通常振幅低而频率快(8-10Hz),帕金森病震颤频率通常为4-6Hz,但目前对于震颤的检查方法均易受检测者主观因素影响,评估无法做到客观准确,灵敏度不高,也无法测得微小变化。
近年来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为手部震颤的分析提供了重要的手段。之前人们给出了检测静止性震颤的方法,但是对于特定运动过程中震颤的检测缺乏相关技术手段。监测被测者在日常生活中的震颤信号可以为被测者提供预警,并使被测者加以防范。另外通过机器学习进行预测能够简化判断流程,提高检测准确度,具有现实意义。
完成糖尿病ED大鼠、去势ED大鼠实验模型的制备,并测量模型大鼠阴茎海绵体内压(ICP)的变化,以及H2S/CSE体系、NOS/NO系统的变化,分析数据发现糖尿病大鼠阴茎组织中 GSH 含量下降,iNOS表达升高,并且两者呈负相关,共同参与糖尿病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随着血浆Hcy 浓度依次增高,大鼠 ICPmax / MAP( 0、5V) 值逐渐降低,阴茎组织 H2 S 含量依次均显著性降低( P < 0. 05) ,且血浆 Hcy 浓度与阴茎组织H2 S 含量之间为负性相关;增龄中,大鼠阴茎组织内 CSE 和 CBS 表达减弱,内源性 H2 S 减少,这可能是大鼠老年性 ED 致病机制之一;同时糖尿病大鼠阴茎海绵体中GSH和GSSG、GSH/GSSG影响eNOS的表达,在糖尿病性阴茎勃起功能障碍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研究期间培养杜丛林及崔大伟两名研究生通过论文答辩并顺利毕业。通过3年的科研努力,本研究小组共发表研究论文7篇,其中2篇已被国内核心期刊收录;同时培养杜从林、崔大伟两名研究生顺利毕业,顺利完成本科研项目的预定目标。三、项目总结
本项目自2015年7月1日立项,至2018年7月1日,经过3年的实验研究,本科研团队经过不懈努力,研究发现:(1)糖尿病大鼠阴茎组织中 GSH 含量下降,iNOS表达升高,并且两者呈负相关,共同参与糖尿病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2)
哈尔滨医科大学坐落在北国冰城哈尔滨,是一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医学高等学府,由我国现代医学先驱伍连德博士于1926年创办的滨江医学专门学校(1938年更名为哈尔滨医科大学)和前身为中国共产党于1931年在江西瑞金创建的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原兴山(现鹤岗市)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二分校组建而成。学校历经97年的发展建设,传承伍连德博士“赤诚爱国、自强创业”的精神,发扬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光荣传统,秉承“木直中绳、博学载医”的校训,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具有相当的发展规模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是部委省共建大学、黑龙江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中方牵头单位、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首批试办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院校、教育部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
研究背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近视是目前最普遍的眼病之一,有资料显示目前全球有超过10亿近视人群,近视发病与地域,种族,年龄,性别和环境因素有关,黑色人种近视患病率较低,白色人种的患病率稍高,而黄色人种近视患病率则较高,尤其日本和中国更高。一些研究指出,目前我国近视人数已经超过3亿,近视在中国已经是一种流行的国病。近视尤其是高度近视对眼睛造成不可逆性伤害,近视不仅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上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烦恼,同时对人们身心健康也造成了不小的影响。随着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屈光手术的发明和应用成为近视人们重新获得良好视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通过技术不断创新、设备的不断改进、手术方式的不断改良,已有多种屈光手术诞生。角膜屈光手术通过改变角膜曲率而矫正各类屈光不正,是目前比较成熟的矫正近视和散光的手术。飞秒激光相比传统微型角膜刀制作的角膜瓣具有可控性更好、可预测性更好、角膜基质床更光滑、视觉质量更好、术后反应轻等优势,并能明显降低手术中角膜瓣风险。随着飞秒激光技术的更新和完善,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接受角膜屈光手术,LDV飞秒仪常规制作的角膜瓣厚度为110μm,可以为正常厚度角膜制作角膜瓣。对于角膜薄而屈光度较高的人群来说,医生在设计手术方案时,希望能够做出更薄的角膜瓣,以节省出更多的角膜基质,从而降低角膜扩张和医源性圆锥角膜的风险。LDV飞秒仪通过改变垫片可以制作出90μm
技术转让、合同、入股均可,具体资金双方协商,希望尽快落地实现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