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通常将指引导管送至待扩张的冠状动脉口,再将相应大小的球囊沿导丝送到狭窄的节段,根据病变的特点用适当的压力和时间进行扩张,达到解除动脉狭窄的目的。传统的治疗手段包括血管成形术或支架放置。例如,医生可以通过往动脉放置一个可扩张球囊,向球囊加压可以扩张动脉的狭窄处。医生还可以根据需要放置支架以减少血管的再狭窄。然而,冠状动脉钙化病变增加了介入治疗的难度,增加手术即刻的并发症以及早期和晚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其原因是钙化病变属于高阻力病变,球囊需要很高的压力(有时压力能达到10至15个标准大气压,甚至30个标准大气压)。这样的压力通常会导致血管的反弹狭窄、夹层、穿孔、破裂的概率明显增加。这样的手术事件在偏心型钙化病灶病例中尤为严重,这是因为球囊的压力均作用与没有钙化的软组织处。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带通道腔的多功能导管系统,在导管的远端合并两个管腔,将冲击波碎石和血管腔内影像结合在一个导管上,使得术者能在使用冲击波碎石术前后观察血管腔内的形态结构,能使碎石术的预判和效果可视化,提高碎石术定位的准确性并提供明确的治疗效果指标。并通过回拉导丝或者成像探头的方式,使得在球囊附近的导管横截面积变小。这样导管就更容易对狭窄病变进行治疗。
1.课题来源与背景
本课题属于黑龙江省卫生厅资助项目。
新血管形成可以在许多病理状态下发生,如动脉粥样硬化、肿瘤、缺血性疾病和风湿性关节炎等,促进/抗血管生成的治疗已成为缺血性疾病、肿瘤等治疗领域的发展方向。目前,促进/抗血管治疗主要是通过调节VEGF及其受体,但研究显示,许多患者在接受上述血管抑制剂治疗后出现耐药,这提示我们:非VEGF成血管因子可能也是促血管形成的重要因子。如bFGF、PDGF、HGF等等,但以往的研究只局限在上述单一因子对血管形成的影响。我们知道:构成血管的内皮细胞或内皮祖细胞通常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那么这多种因素间是否具有协同作用呢?因此,我们设计了"bFGF、AngII分别和 PDGF-BB以及HIF-1和HGF协同作用内皮祖细胞,观察内皮祖细胞生物学特性变化及相应机制"的课题。
2.研究目的与意义
利用内皮祖细胞的分化和增殖特性,采用bFGF、AngII分别和 PDGF-BB以及HIF-1和HGF协同作用内皮祖细胞,观察其分化为内皮样细胞和平滑肌样细胞及二者在Matigel上共同形成血管网的能力,以及内皮祖细胞的增殖、迁移变化;同时通过信号转导途径中PDGFRβ、PLC-γ、p-ERK和VEGF表达探讨bFGF、AngII和 PDGF-BB及HIF-1和HGF协同促进内皮祖细胞分化、增殖、迁移的机制,为bFGF、AngII和
哈尔滨医科大学坐落在北国冰城哈尔滨,是一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医学高等学府,由我国现代医学先驱伍连德博士于1926年创办的滨江医学专门学校(1938年更名为哈尔滨医科大学)和前身为中国共产党于1931年在江西瑞金创建的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原兴山(现鹤岗市)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二分校组建而成。学校历经97年的发展建设,传承伍连德博士“赤诚爱国、自强创业”的精神,发扬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光荣传统,秉承“木直中绳、博学载医”的校训,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具有相当的发展规模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是部委省共建大学、黑龙江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中方牵头单位、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首批试办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院校、教育部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
本机床主要用于风电行星箱、扭力臂等核心零件的车削加工,配合自动换刀系统、刀具测量和工件测量系统,实现工件装卡找正后从半精加工到精加工过程中的无人化全自动加工,也可用于航空、航天、能源、军工、船舶、汽车等大型复杂零件的高精度车削加工。
机床由左右立柱、联接梁、工作台、横梁、垂直刀架、主变速箱、刀库、测量系统、液压系统、电控系统等部分组成。
为满足工件装卡找正后,从半精加工到精加工成品的过程,实现无人化的全自动加工,研制了数控机床工件测量模块,并自主研发了双测头测量循环程序,测量多种型面,并对测量数据进行补偿处理,实现全自动化加工,解决了工件机外测量反复拆装工件,影响测量精度及工作效率的问题。
技术转让、合同、入股均可,具体资金双方协商,希望尽快落地实现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