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壳,所述底壳的底部设置有营养液导出口,所述底壳内设置一营养液包装软袋,所述营养液包装软袋的出液口与所述营养液导出口连通;
壳盖,所述壳盖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底壳的顶部开口处,所述壳盖的顶板内壁粘接一充气气囊,所述壳盖的顶板上设置有进气口和排气口,且所述进气口和所述排气口均与所述充气气囊连通,且所述排气口设置有排气阀门;
橡皮球,所述橡皮球通过输气软管与所述进气口相连,挤压所述橡皮球能够向所述充气气囊内充气;
锥形插头,所述锥形插头通过输液软管与所述营养液导出口连接,所述锥形插头用于与胃管插接,向所述充气气囊内充气,能够向下按压所述营养液包装软袋,以将所述营养液包装软袋内的营养液通过所述锥形插头输注至所述胃管中。
一些危重病人或是营养不良病人需要通过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肠内营养支持(Enteral nutrition,EN)因其经济、安全、有效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现有肠内营养输注系统主要包括重力滴注管输注系统以及输注泵两种,采用肠内营养重力滴注管输注营养液时,重力滴注管必须悬挂放置,使用场所有限,限制患者移动和外出;输注泵虽然无需悬挂使用,但是需要通电使用,仍然对使用场景有所限制,而且输注泵价格昂贵,使用成本高。
核电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被全球广泛接受,为了全面带动中国核电产业技术提升,我国核电产业从引进技术实现国产化迈入了升级产品自主研发的新征程。CAP1400与引进的AP1000相比,不但容量升级,更主要的是其具有中国智慧。通风冷却技术是开发大型核电半速汽轮发电机组的关键技术之一,其工作性能不仅直接关系到机组能否安全稳定运行,而且还影响机组的出力和效率。课题组经过近三年的刻苦攻关,CAP1400核电半速汽轮发电机通风冷却技术研究项目已全部完成。
该项目的研究突破了国内1400MW级核电汽轮发电机冷却技术无从借鉴的难题,采用了通风模型模拟真机流场的方法,实现了电机通风系统的模拟。针对汽轮发电机进行通风模型的研发设计在国内尚数首例,这对项目组来说具有极大的挑战性。课题组成员同心协力,积极发挥科研优势,从开会讨论设计方案到落实到每个人的任务分配,每项工作都紧张有序地进行。在CAP1400通风模型的设计过程中,项目组在通风、定转子温升、冷却器计算及电机内流场模拟的基础上,对机组的通风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为寻求最优通风方式,在CAP1400核电半速汽轮发电机转子采用副槽通风的基础上,分别设计了7种供选择的转子线圈通风结构,通过采用数值计算和模型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确定最终的优化方案。模型的加工工作,得到了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各部门的鼎力支持,通过积极组织生产保证了项
哈尔滨医科大学坐落在北国冰城哈尔滨,是一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医学高等学府,由我国现代医学先驱伍连德博士于1926年创办的滨江医学专门学校(1938年更名为哈尔滨医科大学)和前身为中国共产党于1931年在江西瑞金创建的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原兴山(现鹤岗市)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二分校组建而成。学校历经97年的发展建设,传承伍连德博士“赤诚爱国、自强创业”的精神,发扬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光荣传统,秉承“木直中绳、博学载医”的校训,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具有相当的发展规模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是部委省共建大学、黑龙江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中方牵头单位、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首批试办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院校、教育部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
ADAM33通过调节Ln-5γ2促进血管生成拟态形成非小细胞肺癌转移有影响。由于恶性肿瘤的生长依赖血管的生成,抗血管生成治疗是最具有潜力的治疗策略之一。近年来 基于抗血管内皮治疗肿瘤的药物已被用于临床,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抑制了肿瘤的生长[2],然而 其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研究指出抗血管生成疗法会导致肿瘤急剧进展,考虑与抑制肿瘤血供不完 全,在缺氧环境下肿瘤细胞侵袭性增加所致[3]。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的存 在可能是传统抗血管生成疗法无法完全抑制肿瘤血供的原因之一[4]。血管生成拟态是指在高度恶性 肿瘤中,肿瘤细胞通过自身变形、迁移围成一种周围只有肿瘤细胞而没有血管内皮细胞包绕的、由 细胞外基质界定的微循环管道。在多种恶性肿瘤中都发现了这种血供模式[5]。传统的抗血管生成治 疗,包括血管生成抑制素(angiostatin)和内皮抑制素(endostatin)等,只是针对内皮细胞组成 的管道,而对肿瘤细胞在缺氧状态下模拟内皮细胞形成的管道(即 VM)无效果[6]。因此,如何抑 制血管生成拟态(VM)形成成为抗血管生成治疗需要研究的方向之一。
技术转让、合同、入股均可,具体资金双方协商,希望尽快落地实现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