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成果库 水培大麦草周年生产技术

水培大麦草周年生产技术

成果类型:: 新技术

发布时间: 2023-02-13 09:23:52

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方案
方案提交机构:成果发布人| 徐琴 | 2023-02-13 09:23:52

甘肃省农业工程技术研究院开展了饲草新型生产技术——水培大麦草周年生产技术的相关研究,水培大麦草周年生产技术成熟,已在周边建立2个示范点。 

北方冬春季无青草,放养地区牲畜营养跟不上,多存在“秋肥冬瘦春死”现象,且近年来,我国草食畜牧产业发展迅速,成为主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国,随着畜禽养殖规模持续扩大,天然牧草已不能满足其发展。水培大麦草周年生产技术是一种新型鲜草生产技术,生产过程选择相对封闭场所,可不使用任何化肥农药和营养液,采用立体栽培方式,通过温、光、水、气等智能化管理技术,将高蛋白、高γ-氨基丁酸、低β-葡聚糖等高品质大麦籽粒大麦籽粒快速培育成大麦青绿饲料,是一种全新的鲜草种植技术。 

水培大麦草生长周期短,当苗长18 cm即可食用,7天一批,1吨大麦籽粒可生产6吨大麦草,每亩场房或温室每天可生产6吨水培大麦草,每年可生产52批,约2000吨大麦草,相当于500亩草地种植饲草产量,可节约土地资源。且其生产场所相对封闭,通过温、光、水、气等智能化管理技术,将大麦籽粒快速培育成大麦青绿饲料,可不使用任何化肥农药和营养液,牧草绿色安全,可作为青绿饲料的稳定来源。其生产鲜草富含蛋白质、γ-氨基丁酸和多种维生素,具有易消化吸收的特性,与其他青干草相比优势明显。在冬春季生产水培大麦草,可以弥补北方冬春季无鲜草的问题,同时针对盐碱地等牧草种植产量低的地方,生产水培大麦草可以降低牧草成本,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通过筛选适宜水培大麦的种质资源,研发集水培大麦草栽培、布种收获等自动化控制为一体的生产技术,实现水培大麦草自动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升饲草产量,进而促进畜牧产业发展。

1、水培大麦草周年生产技术可以有效克服自然条件限制,全年生产高品质鲜草,将水培大麦草发展成为牧区救灾技术,或牧场休牧培育技术,改变了传统牧草生产方式,实现了草食畜牧业牧草种植技术创新,可以有效节约区内耕地与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2、具有高品质、高产量、易消化等特点,可成为优质饲草来源。研究发现水培过程中,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均在第7天较高,且水培大麦草易于消化,水分含量60%左右,消化率达到85%以上,且具有良好的适口性。

3、通过温、光、水、气等智能化管理技术,实现水培大麦草生产全自动化控制,将大麦籽粒快速培育成大麦青绿饲料,可不使用任何化肥农药和营养液,牧草绿色安全,可作为青绿饲料的稳定来源。

4、社会效益明显。水培大麦草是一种节省土地和水资源的饲草培育方法,既可解决牧区缺水和草场面积紧张问题,又可解决草原日益退化、北方冬季牧草紧缺、冬季营养不协调等问题,同时水培大麦草是牧区应急救灾的理想补饲方法,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

饲草料成本约占养殖成本的70%,优质饲草料供应不足是草食畜牧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我国牛羊产品市场需求强劲,价格持续坚挺,但优质饲草严重短缺。而且北方畜牧业存在夏天草料丰富,牛羊长势好,每年10月到次年4月只能吃干草,牛羊消化能力差,育肥速度慢,肉的营养品质差,经营效益低。水培大麦鲜草富含蛋白质、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全株可供动物食用,具有良好的适口性,大麦鲜草清洁无尘,降低了动物患呼吸系统感染的风险,且其鲜嫩多汁,有利于其他粗纤维饲料的消化吸收,实现粗饲料综合利用,丰富的钾含量和鲜嫩特性可大幅度降低奶牛热激反应,提高高温天气下奶牛产奶量。大麦鲜草与苜蓿干草、燕麦干草及青贮玉米相比,其粗蛋白含量可达22.2%,高于苜蓿3%左右,高于燕麦干草和青贮玉米13%-15%;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降低21.99%-68.25%,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降低24.45%-47.65%,泌乳净能和钾含量明显提高,优势明显。

水培大麦草可在厂房、平房、温室、集装箱等任意可控温环境中种植,生长不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可以周年连续生产,且7天可以收获一茬,产量高。 水培大麦草周年生产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北方冬季无鲜草和土地资源缺乏地区鲜草的生产问题。同时技术对生产场所要求较低,在温室大棚、集装箱、方舱等场所均可生产,依据当地生产条件进行水培大麦草技术优化,可操作性强,应用前景广阔。还可以进行“方舱菌、草反季轮产技术”,夏秋有草季节,方舱可用来生产食用菌,实现“错峰”生产,有效填补北方季节性生产断档,市场竞争力强。

团队从事大麦科研育种工作30多年,收集了大麦种质材料1960余份。近五年来承担与大麦有关的省部级以上项目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审定大麦新品种7个,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3项,通过国家审定新品种1个,2项技术获评“中国好技术”,在设施栽培自动化控制方面获得专利4项,团队研发的水肥一体化设备已推广2000多套。饲草是国家大麦产业发展重点支持方向,发展前景广阔,团队把饲料大麦育种也作为重点之一,注重高蛋白、低膳食纤维、高γ-氨基丁酸育种,已育成饲料大麦品种1个,在大麦(青稞)育种过程中发现多个饲草种质资源,发现高蛋白品系3-5个,育成多个高支链淀粉、高蛋白、高γ-氨基丁酸的高品质青稞品系,筛选适宜水培大麦草生产的品种1-2个,已在周边建立2个水培大麦草周年生产技术示范点。

 张想平,研究员,农学学士,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武威试验站站长,中国作物学会大麦青稞营养健康及加工技术传播专家团队核心成员,长城食品安全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专家委员,甘肃省农作物学会常务理事。主持选育了各类农作物新品种9个,申请专利12项,获评中国好技术2项,取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4个,近年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1项,填补国内空白2项,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2项,获甘肃省农牧渔业丰收奖1项。主持选育的多个品种已大面积推广应用于生产。率先在国内实施了糯大麦育种工作,育成了国内第一个糯大麦品种甘垦5号,并研发糯大麦系列特色加工产品,主持选育糯大麦新品种甘垦糯2号,产量和品质有明显提升,已成功转化给加工企业,近三年向企业成功转化3个品种。

王蕾,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学历,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要从事大麦青稞育种工作,参与糯青稞育种体系构建,选育大麦新品种4个,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和甘肃省农牧渔业丰收奖各1项,主持完成甘肃省青年科技基金计划项目1项,参与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和甘肃省重大专项项目,获评甘肃省“巾帼建功标兵”,发表论文5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

赵海鹏,农学硕士,研究实习员,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参与甘垦糯3号、甘垦啤9号的品种选育工作,主要从事冬性大麦、大麦脂肪氧化酶、分子辅助育种、水培大麦草、“冬种麦、夏收草、秋收菜”一年两收新模式创制,并在示范县进行推广。

张自强,职员,主要从事自动化控制及水肥一体化设备研制,参与水培大麦草周年生产技术创制中温、光、水、气的自动化控制。

该研发成果主要以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为依托,在前期已有的温室大棚内进行水培大麦草周年生产技术研发,投入经费8万元左右,该项研发成果的部分环节在后续试验过程中需要完善,预期需投入自动化管理设备、试验耗材采购及其日常维护所需费用3万元。水培大麦草生长周期短,当苗长18 cm即可食用,7天一批,1吨大麦籽粒可生产6吨大麦草,每亩场房或温室每天可生产6吨水培大麦草,每年可生产52批,约2000吨大麦草,相当于500亩草地种植饲草产量,效益明显。该技术生产的鲜草可解决草原日益退化、北方冬季牧草紧缺、冬季营养不协调等问题,可生产高品质饲草,对于改变传统畜牧业方式、实现畜牧养殖技术创新、节约耕地与用水、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提供优质鲜草用于畜牧业快速发展,缓解随着畜禽养殖规模的不断增大日益突出的人畜争粮矛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该项成果采用技术转让方式对此技术完成成果转化,我方提供水培大麦草生产过程中技术服务,以及后续技术咨询、维修等服务,免费完成水培大麦草饲草品质检测(采用近红外方法)。技术转让金额:3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