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成果库 一种腱线驱动的手功能康复外骨骼

一种腱线驱动的手功能康复外骨骼

成果类型:: 发明专利

发布时间: 2022-11-28 13:52:26

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方案
方案提交机构:“科创中国”黑龙江科技服务团| 于兴洲 | 2023-11-11 23:41:14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腱线驱动的手功能康复外骨骼,属于康复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其组成包括指骨壳机构、驱动机构与固定机构,指骨壳机构通过球面副与固定机构铰接,驱动机构通过腱线控制指骨壳机构执行动作,患者佩戴时通过第一固定带和第二固定带将手背板和手掌板贴合在患者手掌两侧。利用电机驱动的腱线牵引指骨壳机构、各驱动机构相互配合实现了对患者手部的伸展、屈曲、展收动作训练。本发明具有结构紧凑、集成度高、便于携带、轻巧高效等特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腱线驱动的手功能康复外骨骼,通过小型减速电机驱动腱线,利用运动仿生学原理,使用腱线代替控制手指屈伸的屈肌与伸肌,对手指进行牵引,从而实现对手指的屈伸动作训练,以及关节的独立屈伸动作训练,并且可利用腱线驱动患者手指做展收动作训练。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epatic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HIRI)是外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理现象,多发生于肝移植、肝切除、创伤以及失血性休克后,同时也是影响肝移植、肝切除等肝脏外科手术术后肝脏功能恢复的一个重要因素。HIRI可使肝脏代谢功能降低,微循环阻力升高,严重者还可导致肝功能衰竭,直接影响到疾病的预后、手术成功率和病人存活率。如何保护缺血的肝细胞,减少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更好地保护供肝,都是亟待解决的临床课题。因此,针对HIRI的相关研究也就成为当前肝脏外科的研究热点。然而,HIRI的病理生理过程较为复杂,现有研究表明其与氧化应激、无菌性炎症反应、线粒体损伤、细胞坏死、凋亡、自噬以及非实质细胞活化等多种因素相关联,但具体损伤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故对其发生机制的研究将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这一病理生理过程,从而找到可靠有效的防治举措来降低此类损伤及不良影响,为肝脏外科手术提供安全保障。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21)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新成员,由日本科学家Nobuyuki于2000年首次发现并克隆成功,自2005年起,它独特的生物学功能开始逐渐得到关注和重视。当前研究证实,FGF21在机体能量代谢稳态、应激反应和炎症调控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FGF21主要在肝脏表达,其次表达于胰腺、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170人,其中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龙江学者3人,省杰青4人,省思政名师1人,省级教学师德标兵4人,黑龙江省研究生优秀导师团队2个,博士生导师25人,硕士生导师106人。
临床以头晕/ 眩晕为首发症状的病人较为多见,但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引起仅占5%.。本文科技重点为创新的CTA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CTA技术关键为能清晰显示颈总动脉及椎动脉开口不受腔静脉干扰,并同时兼顾颅内动脉远端显示的清晰度,避免过多颅内静脉伪影,并在剂量上达到最为优化。更为重要是良好的CTA技术可为动脉粥样硬化导后循环缺血病人进行针对性治疗指导,治疗改进重点为CTA提示中-重度狭窄的病人,一定保持高灌注治疗,更改以往病人将血压降为正常的治疗方案,低灌注将加重中-重度狭窄后循环缺血病人进展风险,此成果是临床上一实用、可靠并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案。 本成果重点探讨16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造影(CTA)对后循环缺血的病因诊断,研究对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后循环缺血的治疗指导,以减少临床延误或过度治疗。资料与方法:收集我院2007-2011年门诊及住院病人行头颈CTA诊断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病人100例的临床治疗指导研究。结果:16层螺旋CT头颈CTA对诊断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后循环狭窄的病因可做出准确评估,并可根据CTA诊断动脉硬化程度分为轻、中、重三型,并做出 不同治疗指导。结论:16层螺旋头颈CTA对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缺血的诊断可完全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并可对临床做出正确病因诊断、治疗指导。 后循环缺血是临床常见缺血性脑血管病,能否准确提供病因,直接影响
技术转让、合同、入股均可,具体资金双方协商,希望尽快落地实现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