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成果库 针形红茶机制加工技术

针形红茶机制加工技术

成果类型:: 新技术

发布时间: 2022-11-21 11:03:36

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方案
方案提交机构:“科创中国”茶科技助力共同富裕产业科技服务团| 梁超杰 | 2022-11-27 18:13:30
针形红茶机制加工工艺,可有效解决手工做形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产品质量不稳定的问题;采用机制工艺加工比手工制茶提高工效31%以上,对促进针形红茶加工技术改造与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针形红茶机制工艺流程:萎凋→揉捻→发酵→初烘+做形→提毫→筛分→提香。 主要技术参数:鲜叶→萎凋(含水量58%)→揉捻(70-80min)→发酵(22℃~25℃,RH≥95%,1.5h~2.5h)→初烘+理条(烘干机110~120℃或6CCT60型茶叶炒干机160~180℃、理条机150~200℃,含水量30%)→提毫(锅温80~90℃,水分15%)→筛分→提香(80℃,水分4~5%)。

采用机械理条做形、人工提毫的方法,显著提高针形红茶加工效率与品质稳定。理条做形:充分摊凉回潮的茶坯采用往复式理条机理条做形,投叶量至每槽容量的2/3处,温度先高后低,200℃、15min,充分摊凉回潮,然后降至150℃,至六成干左右,下机摊凉回潮。人工提毫:充分摊凉后的茶坯,在龙井锅中提毫,锅温80-90℃,投叶约400g,手握茶条理顺按同一方向搓揉,当茶条变硬、茸毛开始脱落,约九成干时结束提毫。

全国所有红茶产区均可使用,采用机械理条做形、人工提毫的方法,显著提高针形红茶加工效率与品质稳定,有助于针形红茶加工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目前在祁门红茶产区已广泛用于祁红金针的加工,与传统加工方法相比,产品的感官品质如香气、汤色和滋味均显著提高。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叶加工团队,主要开展茶叶加工与品质形成应用基础研究,及加工技术研发与推广。现有10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国家茶产业技术体系黄山综合实验站站长1人,省茶产业技术体系茶叶加工岗位专家1人。近年来,围绕红茶绿茶加工,主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科技重大专项2项、省攻关项目2项,中央引导地方项目2项、院市级科技项目5项。

技术投入少,仅需要根据生产加工产能需要,添置常用的往复式理条机和广口电热式杀青锅。

应用该技术制作针形红茶,可避免高火茶的产生,制茶工效提高31%,用工成本降低23%,产品增值15%。

对生产针形红茶的各类企业,可以采用技术合作、技术咨询等方式转化。技术投入少,仅需要根据生产加工产能需要,添置常用的往复式理条机和广口电热式杀青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