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成果库 室内环境自适应智能服务机器人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

室内环境自适应智能服务机器人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

成果类型:: 发明专利

发布时间: 2022-11-13 16:13:42

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方案
方案提交机构:成果发布人| 倪晶 | 2022-11-13 16:13:42

在国家工信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关村高精尖产业培育及企业内部技术攻关与产品研发等项目支持下,开展了室内环境自适应智能服务机器人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研究,设计开发了非结构化环境高精度混合定位建图技术、基于自主深度学习引擎的目标识别与动态避障技术、地形自适应的伺服驱动与控制技术、多机器人自主协同与优化调度技术、场景化多模态人机交互与意图理解技术,研制了面向酒店、楼宇、社区场景的智能机器人服务平台。

针对跨楼层室内复杂环境存在的空间特征稀疏、空间扰动、地面差异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多源异构信息的高精度混合定位建图方法,研发了定位与建图数据动态修正、回环检测优化及数据存储压缩技术,显著提升了机器人的定位建图精度、速度及导航可靠性,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实现了大兴机场室内建图面积达 160 万平方米,定位精度与建图速度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构建了面向移动机器人的轻量化深度学习引擎,研发了面向室内场景的视觉目标识别算法,实现了机器人在较少算力与较低能耗下的精准目标识别与灵活避障。对移动机器人的通过性与运动稳定性问题,发明了基于优化控制的高精度 FOC 电机驱动技术,实现了基于 ARM 处理器的多轮协同驱动控制,降低了成本,有效提升了机器人的运动控制能力;提出了高性能机器人主控模块、高安全性机器人电源管理模块、多形态物联模块及地形自适应底盘结构相关的设计方法,研制了多种型号的低成本、高性能轮式移动机器人底盘,有效提升了机器人在室内环境的自适应能力。

本项目相关技术与产品累计获得授权代表性发明专利 84 件、实用新型 39 件,代表性软件著作权 27 余件。第三方企查查创新指数达到 648.64T,相继获得“北京科技创新 100强”、“2017 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企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2019 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等奖项,创新能力和专利数量居行业领先水平。 项目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智慧酒店、智慧楼宇和智慧社区数字化服务等领域,发展前景广阔,具有潜在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从突破关键技术开始,逐步实现核心功能,进一步研制服务机器人创新产品与智能化服务系统,最终在多种场景中进行产业化推广应用,并形成产品与技术的优化迭代闭环。

1 支 涛 女 1971.9 董事长-CEO 硕士 西安交通大学 负责整个项目研发;主导制定了研发路线2 李全印 男 1982.10 副总经理-CPO 硕士 北京大学 主导了研发管理制度的制定和研发过程管理3 应甫臣 男 1981.4 副总经理-C00 硕士 北京大学 主导了非结构化环境高精度混合定位建图技术的研发4 林小俊 男 1981.11 副总经理-执行总裁 博士 北京大学 主导了场景化多模态人机交互与意图理解技术的研发5 曾祥永 男 1978.7 高级研发总监 博士/博士后 中科院自动化所/计算所主导了基于自主深度学习引擎的目标识别与动态避障技术的研发6 龚汉越 男 1987.12 机器人算法总监 硕士 北京理工大学 作为核心骨干参与了非结构化环境高精度混合定位建图技术的研发

相关成果已取得主要知识产权,包括专利和软件著作权达百余项,参与多个国家标准和团体标准的制定,累计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近 2 亿元,用户超过 15000 家,覆盖全球百余家知名酒店、物业品牌,成功服务于冬奥会、冬残奥会、迪拜世博会,助力科技抗疫,成果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产业前景广阔。

本项目相关技术与产品累计获得授权代表性发明专利 84 件、实用新型 39 件,代表性软件著作权 27 余件。第三方企查查创新指数达到 648.64T,相继获得“北京科技创新 100强”、“2017 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企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2019 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等奖项,创新能力和专利数量居行业领先水平。 项目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智慧酒店、智慧楼宇和智慧社区数字化服务等领域,发展前景广阔,具有潜在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从突破关键技术开始,逐步实现核心功能,进一步研制服务机器人创新产品与智能化服务系统,最终在多种场景中进行产业化推广应用,并形成产品与技术的优化迭代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