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成果库 供应链协同的制造质量管控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供应链协同的制造质量管控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成果类型:: 实用新型专利,新技术

发布时间: 2022-11-13 10:49:30

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方案
方案提交机构:成果发布人| 平瑞雪 | 2022-11-13 10:49:30

根据《中国制造2025》(国发[2015]28号)和国务院《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6年行动计划》以及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对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要求,其产品质量管控作为实现高端制造的必备环节,是制造强国的生命线与核心竞争力标志,为此,需突破面向高性能智能装备集成平台的高效质量追溯技术瓶颈。

     创建面向精益制造的产品质量大数据模型及管理体系

为适应复杂制造网络环境下,海量、高并发、多源异构数据存储和检索需要,以装备制造全流程质量数据管理为目标构建质量大数据模型,重构产品设计、工艺参数、生产过程、产品检测等主题数据库,构建面向质量管控的数据仓库和数据超市。实现面向装备制造的个性化质量管控需求与动态应用场景变迁的产品质量数据建模和管理机制。

    构建面向工业大数据的质量管控机制

以产品质量大数据为基础,聚焦装备制造各环节、因素之间的耦合特性,及其与产品质量间的联动关系,采用产品制造过程、质量回溯信息等孪生数据集,建立品控优化机制,实现全局产品质量按需控制。实现制造质量缺陷的衍生代价与风险分级预警,提升质量故障应急处置能力。 

1实践“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理念,通过本项目的研究,相关企业生产效能大幅提升且成本显著降低,促进了我国高端制造业的绿色健康发展,并降低了原材料的非可控消耗区间

2.生态环境与间接经济效益

资源消耗压缩与可控。通过绿色质量管控,不仅节省了传统大规模离散制造业成本(减少了水、电、气等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避免了由于人工失误造成的产品质量问题,降低了产品的不良品率。在降低成本提升效益的同时也控制了污染,破解了资源环境约束、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实现循环经济在智能制造领域的落地与拓展。

在技术成果的实施过程中拟定的三种产业融合方案为:一是本专利技术及相关产业向传统产业的渗透融合和专利技术间的相互渗透并形成新的产业;二是产业间的延伸融合,即通过产业间的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间的融合,其发生在专利产业化的产业链的自然延伸部分,通过赋予原有产业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形成新产业体系;三是产业内部重组融合,其表现为以信息技术为纽带的、产业链的上下游产业的重组融合,融合后生产的新产品表现出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趋势,产业竞争规则创新首先表现在改写产业标准,产业标准竞争影响着未来的产业技术发展方向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动。控制了产业标准,实际上就掌握了产业发展的节奏与方向,其次是打破常规和惯例,在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产业延伸即突破传统产业的界限,通过延长产业价值链,延长产业生命周期。

本核心技术产品转向与其配套的支撑产业或相关产业,实现专利技术产业化的企业通过纵向延伸、横向配套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来控制成本和维持投入的稳定性并获得新的产业增长点,本项目主要是采用了以产业延伸创新路径为主,以产业融合和产业竞争规则制定为辅的发展战略,实现了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稳定产业生态链。

为保证创新机构之间合作的长期性、紧密型和市场化,需要进一步通过制度创新,形成多家创新主体共同的利益机制,使各主体自发萌动对“合作”的需求,让企业和各类市场主体根据各自的核心专长以及所处研发或生产经营的不同环节,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通过资源共享和创新要素的优化组合进行协同创新,从而达到专利有效转化,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化。

该依托团队围绕物联网大数据和智能制造领域的核心课题,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通过优势互补、团结协作,形成了一支具有稳定研究方向和内在凝聚力的智能制造技术研究与应用服务创新团队。目前在团队人员共15名,团队成员中正高级职称人员4人,副高级职称人员7人,博士6人,硕士研究生6人,平均年龄39岁,其中国家级人才3人次,省部级人才2人次。

1.企业绿色发展能力提升。绿色质量管控的实施促使企业更加倾向于有利于采用能耗与质量品控协同的绿色生产技术,企业开始由粗放型发展模式向可持续精细发展模式转变,不仅可以减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而且还可以提高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内在激励机制,从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2.优化循环制造产业链。通过推广相关技术产品,首先降低了传统资源的依赖强度,使得区域/行业的制造业绿色转型效率与技术创新驱动能力实现直接正向相关,并提升了制造业绿色集聚水平,促进产业基础要素的正向外溢效应;并且使相关行业/企业内部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流动体系,采用多元化的环境规制手段,并结合相应资源补偿机制,支持绿色制造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从而在激励企业节能降耗的同时,构建制造业内生循环经济产业链。

由于本项目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间实行平台共享、风险共担、技术集成、联合攻关的理念。

在硬件设施方面,研发团队依托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现代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重庆市装备制造业质量与可靠性协同创新中心为研发基地,开展产业化研究,依托重庆等多地研发基地和技术中心实施新技术的产业化。在工程工艺技术研究、工程技术研究、工程设计力量配套,相互配合,人才队伍配备完备,与双一流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和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开辟了一条以智能制造和质量检测为核心技术的产学研协同的集成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