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农1号紫花苜蓿
成果类型:: 新品种
发布时间: 2022-11-13 10:19:01
东农1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dongnong No.1)登记号:516;登记日期:2017年7月17日;品种类别:育成品种;申报单位:东北农业大学;申报者:崔国文、殷秀杰、胡国富、张攀、秦立刚。
品种来源:2000年引进肇东苜蓿、龙牧803、公农一号、敖汉苜蓿、新疆大叶、润布勒、和平和阿尔冈金8个紫花苜蓿品种,通过混合选择法选育而成的大叶片、高蛋白质含量、耐寒、高产苜蓿新品种。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直根系,主根明显,侧根发达。茎秆直立整齐,光滑具棱,略呈方形,多分枝,株高70~120cm,高者可达187cm。羽状三出复叶,叶片肥大而集中,椭圆形,略带波纹状,稍有白色粉末。在现蕾期至初花期前,叶片明显大于其他品种。总状花序短,腋生,有花20~30朵,蝶形花冠浅紫色。荚果螺旋形,一般2~4回,内含种子2~5粒。种子肾形,黄褐色,有光泽,千粒重1.6g。
生物特性:春季返青较对照苜蓿品种晚3~7天,前期生长稍缓慢,当株高15~20cm后,生长速度明显加快。4月中旬返青,6月中旬初花,7月上、中旬结实,生育期110d左右。耐寒性强,在黑龙江省最北部越冬率大于95%。在土壤pH6.5~7.8,土质中性疏松的黑钙土或壤土地块种植,丰产性和大叶片性状优势明显突出。喜水,现蕾期至初花期灌水,可明显提高产草量和质量。
基础原种:由东北农业大学保存。
适应地区:适宜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种植。
紫花苜蓿是多年生优质牧草,蛋白质含量较高,矿物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含量丰富,是高效畜牧养殖的优质饲草。黑龙江省是全国奶牛和肉羊养殖重要基地,对优质紫花苜蓿干草需求量不断增加。在保证安全越冬的基础上,提高苜蓿的蛋白质含量和产草量,是黑龙江省乃至东北地区培育苜蓿新品种的主要目标。
东农1号紫花苜蓿通过混合选择法选育而成,在现蕾期至初花期前,叶片明显大于其他品种。耐寒性强,在黑龙江省最北部越冬率大于95%。在土壤pH 6.5~7.8,土质中性疏松的黑钙土或壤土地块种植,丰产性和大叶片性状优势明显突出。适宜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种植,目前,东农1号紫花苜蓿在东北地区推广种植已经超过20万亩,累积经济效益达到2.2亿元。该品种极大的推动了我国东北地区人工草地的建设和草牧业发展,有利于农牧民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实现区域乡村振兴发展。
紫花苜蓿被誉为“牧草之王”,是世界上栽培最为广泛的牧草之一,属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东农1号紫花紫花苜蓿不仅营养丰富,饲用功能突出,耐盐碱性强,抗旱性强,还具有多重生态功能,生态价值潜力巨大的生态草,对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有助于东北生态脆弱区水土保持。东农1号紫花苜蓿生长迅速,茎叶繁茂,能很好地覆盖地面,减少水分蒸发,提高土壤含水量,吸收降雨,拦蓄地表径流;腐烂后能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蓄水保水能力。东农1号紫花苜蓿发达的根系通过机械穿插、代谢作用、产生分泌物等可有效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加深活土层,固持土壤,使土壤团粒水稳性、土壤分散特性和土壤团粒结构得到明显的改善,有效控制土壤表层和浅层不稳定性,提高土壤的抗蚀性,减少地表径流量。
(2)改善草地土壤结构和土壤肥力。东农1号紫花苜蓿具有较强的固氮能力,生物固氮既可以提高单产,又可培肥地力,是一项多功能促使生态良性循环的措施。在豆科与禾本科牧草混播草地上,紫花苜蓿与根瘤菌的共生固氮体系在农田间作套种、草田轮作、牧草场改良、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生态环境等工程中有着强大的应用潜力。
东北农业大学草学教育发展始于1950 年,广阔丰美的松嫩羊草草原和三江小叶章草原孕育了草学学科的诞生并为其发展壮大提供了不竭动力。2005 年成立草业科学专业,2011年晋升为一级学科和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目前学科有两个优势特色方向,师资队伍28 名,其中教授11 名,45岁以下人员占60.7%以上。每年招收研究生15-20 人。学科在2 个国家级平台、5 个省级平台和3个野外教学实验实习基地支撑下,近五年来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0 项,发表论文146 篇,获奖9项,出版教材9 部,培育新品种2 个,新品种转化面积22 万亩。东北农业大学草学学科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优势,在全国具有广泛的影响。学科带头人崔国文担任国务院第七届草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草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委员会主任委员等。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美国普渡大学、日本新泻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及加拿大、挪威等国家的相关学科有着密切的人员往来和学术交流。
东北寒地黑土农区原生植被大部分为草甸草原,受气候变化及不合理利用等因素影响,近几年黑土资源流失退化严重,保护黑土这一宝贵不可再生资源,已被提升为国家战略。草田轮作是恢复土壤地力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优质饲草还是畜产品安全生产和效益提高的关键保障。东北寒地农区土壤条件相对较好,利用大面积农田耕地进行人工种草,不但要重视长远生态效益,同时还必须兼顾和重视当年的种植经济效益。为此课题组经过多年积累,立足已经被开垦为农田耕地的退化草甸,以黑土地力恢复和优质饲草高效生产为目标,采用农区专用苜蓿新品种“东农1号”、提前播种、合理喷施叶面肥、及时灭虫防病害等措施,与传统模式相比,苜蓿年刈割次数由的 2-3茬增加到 3-4茬,产草量由300-450kg/亩增加到650-700kg/亩,纯收入由150 kg/亩增加到 450元/亩。
与种植大田作物相比,“粮改饲”苜蓿种植新模式下,每年节省化肥施用量65kg/亩,土壤板结减缓,土壤微生物组成结构和多样性得到极大改善,黑土退化修复效果明显。
以国家级牧草品种东农1号紫花苜蓿为技术成果,通过栽培高产关键技术的研发和转让,在东北盐碱化草原和寒地黑土退化区进行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和种植,对东北寒地黑土区草地退化进行恢复治理,有效地恢复草地的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有效地增加土壤肥力和墒情,为我国东北寒地黑土区轻度退化草甸的快速恢复及高效可持续利用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支持。满足国家对农业结构调整和草食畜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