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小麦新品种京麦179
成果类型:: 新技术
发布时间: 2022-11-09 08:56:14
京麦179为光温敏二系杂交小麦,是我国北部冬麦区第一个国审的杂交小麦品种。该品种大穗大粒,丰产稳产性好,亩产潜力700kg以上,节水、抗寒、抗倒、适应性广,高容重、高蛋白,面条品尝评分85分,为优质面条小麦。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中北部、山西中部种植,目前推广面积约20万亩,平均增产15%左右。合作开展示范推广。
杂交小麦新品种京麦179是由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利用光温敏雄性不育技术育成的杂交小麦新品种。该品种2018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麦20180072号"。1特征特性冬性,全生育期253 d,比对照品种中麦175晚熟1 d。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株高86.3 cm。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亩穗数39.0万穗,穗粒数38.4粒,千粒重47.0 g。抗病性鉴定,高感叶锈
麦粒颗颗饱满,金灿灿的麦子报告着丰收的喜悦。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选育、走出国门来到巴基斯坦的中国杂交小麦喜迎丰收。即使在今年罕见高温的情况下,近万亩示范区的最高亩产依然突破400公斤。
优质的杂交小麦是如何培育出来的呢?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研究所通州基地,或许能找到答案。基地的278亩试验田中共设立了500余个试验小区,每个试验小区面积约12平方米。每年,这些小区都会被播种上不同的实验材料,“实验材料也就是杂交小麦的试种品种,待麦子成熟后,我们会进行测产,筛选出优质高产的品种。”基地负责人苑少华介绍,参加北京市乃至国家级的区域实验材料,都需要经过多轮试种。每个实验材料要在不同的基地试种三年,通过和对照材料的比较,汇总不同区域数据,以此判断出该实验材料是否增产。数据漂亮的实验材料,会通过品种认定,成为新品种。
截至2017年12月底,农科院共有在职职工115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471人,包括研究员140名。获得博士学位的有407人。职工中有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2人、岗位科学家13人、中国种业十大杰出人物2人、杰出青年科学家2人、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7人、农业部农业科研创新团队7个;北京学者3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6人;国务院参事1人、全国人大代表1人、全国政协委员2人;10人在国际组织担任职务。职工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青1人、优青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名、国家级百千万人才11人、万人计划5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人、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
为了解决杂交小麦种子供不应求的现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和河南省邓州市政府共建了国家杂交小麦(邓州)产业化基地,预计2020年可形成年生产与加工1500万公斤小麦杂交种的能力,可为小麦粮食生产提供约200万亩的优质种子。
“2017年,我们推广了杂交小麦20多万亩,其中京津冀地区10万亩、环渤海中低产田10万亩、国外3万亩;到2020年,力争推广面积达到100万亩。
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