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成果库 茶树新品种‘中茶111’

茶树新品种‘中茶111’

成果类型:: 新品种

发布时间: 2022-11-07 15:02:24

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方案
方案提交机构:“科创中国”茶科技助力共同富裕产业科技服务团| 梁超杰 | 2022-11-10 10:10:08
成果概述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于2000~2014年从‘云桂大叶’群体中采用单株育种法育成,鉴定编号为国品鉴茶 2014009,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号为GPD茶树(2019)330039。该品种适制烘青和单芽类名优绿茶,品质优,全国多个茶区有引种,适宜在湖南、贵州、湖北和浙江及相似地区栽培。 技术原理 以国家种质杭州茶树圃收集保存的优异资源‘云桂大叶’群体为材料,经单株选择-扦插扩繁-品系比较-区域试验等程序选育而成。
主要技术指标 该品种为灌木型,树姿半开张,生长势强,中叶类,叶片椭圆形,叶片着生状态平;新梢芽叶黄绿色,茸毛较少,芽头较肥壮,一芽三叶百芽重54.3g,产量显著高于对照福鼎大白茶。春茶物候期与福鼎大白茶相当,属中生偏早种。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3.6%、咖啡碱3.2%、茶多酚31.3%和水浸出物41.9%。制烘青绿茶,外形肥嫩绿润带毫,汤色浅绿亮,香气清香,滋味浓爽。生长势强,耐寒性较强。

用于新建茶园和老茶园品种更新换代,品质和产量优于一般绿茶品种,特别适制单芽类名优绿茶,有利于企业效益提升。

茶树种质资源是开展种质创新、育种和新产品开发的重要基础,茶叶科技创新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丰富多样的种质资源。茶树种质资源是茶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014年,茶树种质资源团队作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第二批试点团队进入院创新工程。目前,团队共有固定科研人员8人,包括首席科学家1人,青年助理首席1人,骨干专家4人,研究助理2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0余名。 近年来,共发表论文56篇,其中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Horticulture Research, Planta等SCI论文40多篇,培育了中茶111、庐云3号等国家级茶树新品种2个,中茶125、中茶211、中黄3号等近30个品种获植物新品种权授权;主持制订茶树资源育种相关的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8项,获国家发明专利5件;主编出版《Global Tea Breeding: Achievements, Challenges and Perspectives》等学术专著3本;培养博士后1名,博士研究生6名,硕士研究生30多名。

‘中茶 111’生长势强,区试产量比对照最高增产42%,据此测算,每亩可比常规品种增加效益1000-2000元。

适宜在贵州湄潭、湖南长沙、湖北武汉和浙江杭州及相似地区栽培。年平均气温15℃左右,最低气温不低于-5℃,无霜期250天左右,年降雨量1500毫米左右适宜单行双株种植,选择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的土壤栽培。适时定型修剪,适当增施有机肥。分批留叶采摘,采养结合,连续采摘数年后,蓬面需轻剪整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