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树组培苗工厂化生产技术
成果类型:: 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新技术
发布时间: 2022-11-01 17:35:13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建立了“以橡胶树花药为外植体,经过愈伤诱导、体胚诱导、次生体胚高效增殖及植株再生、轻简高效育苗”的橡胶树组培苗工厂化快繁技术,攻克了近40年的国际难题,建立了组培工厂,率先实现了生产性应用。
利用优良母树的花药,诱导成愈伤组织和体细胞胚,经过脱分化再分化,重新完成发育过程,回复幼态性,达到复壮的目的。组培苗相对于传统种苗的嫁接苗,速生、高产、抗性优良、林相整齐度高,有效材积量高,是新一代新型种植材料。
1.创制了速生高产的新型种植材料。国内外研究表明橡胶树组培苗相对芽接苗生长快10%,增产10-30%,本研究团队在海南和广东的试验区得到了证实,实现了提前一年开割获得经济收益,增产20-30% ,增收200-300元/亩,可持续20-30年,效益显著,前景广阔。
2.简化育苗流程,高效率、低成本。常规芽接苗繁育流程繁琐,先培育砧木、芽条圃,再嫁接培育直至出圃需2年,成活率和苗木质量不稳定。而组培苗只需将沙床苗移植至育苗袋中,集中管理6个月左右即可出圃,大幅简化育苗流程,缩短育苗时间,提高了育苗质量和效率。例如:常规袋苗从海南运至云南西双版纳耗时48小时,运费2-2.5元/株,而采用沙床苗空运仅12小时,0.04元/株,体积小、效率高、成本低、易推广。
3.应用范围广阔。橡胶树组培苗繁育技术成熟可在全国、东南亚及非洲植胶区应用。
4.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国际领先。围绕橡胶树组培工厂化生产技术,授权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20余件,发表核心论文10篇,发布农业行业标准和海南省地方标准各1项,主要成果通过农业农村部成果鉴定评价“国际先进”,获得“海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1项,入选“2021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技术”(全国10项)和十八大以来“这十年·农业科技标志性成就”(全国30项)。
橡胶树组培苗繁育技术成熟可在全国、东南亚及非洲植胶区应用,利用橡胶树组培苗工厂化繁育技术基础,可以开展橡胶树、桉树、花卉、菌草等植株组培技术服务、技术研发和产品中试等。
组培与转基因团队由橡胶研究所所长、国家天然橡胶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黄华孙研究员领衔,拥有核心成员19人,其中高级职称9人、博士8人、特聘研究员(含客座教授)4名、外籍博士后1名、研究生2名,聘有科辅人员41名,是海南省优秀人才团队(橡胶树遗传育种)和农业农村部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重要组成部分。团队成员近几年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村农业部产业集群项目、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重点研发专项、海南省创新群体研究项目、海南省农业生产发展项目等一系列省部级以上项目,在基础理论研究、创新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应用推广方面取得了诸多原创性重要的科技突破,为橡胶树新型种植材料的研发工作的持续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主要成员:
1.黄华孙 本科 研究员;2.黄天带 博士 副研究员;3.徐正伟 硕士 副研究员;4.顾晓川 硕士 助理研究员;5.华玉伟 博士 研究员;6.成镜 硕士 助理研究员;7.戴雪梅 博士 助理研究员;8.李季 博士 助理研究员;9.周权男 硕士 副研究员;10.彭素娜 硕士 助理研究员;11.杨先锋 博士 副研究员;12.辛士超 硕士 助理研究员;13.王笑一 博士 助理研究员;14.吴日智 本科 农艺师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组培与转基因育种团队历时16年,围绕橡胶树组培苗工厂化繁育重大科技需求,承担了国家天然橡胶产业技术体系、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公益性行业专项、农业农村部天然橡胶产业集群、科技部院所开发专项、农业部中央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机构运行费、海南省重点研发专项、中央财政林业改革发展资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解决了国际难题,实现了橡胶树组培苗工厂化生产应用。
依据《国务院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我国要建立1800万亩天然橡胶生产功能保护区,《农业农村部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十四五”天然橡胶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的通知》,2019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天然橡胶种植面积为1718万亩,其中农垦631.9万亩,民营1086.1万亩,到2025年全国天然橡胶种植面积将达到1750万亩左右,每年新植和更新老旧胶园约100万亩,种苗需求3800万株/年,苗木产值6.8亿元。
长期经济效益:橡胶树组培苗比常规种苗增产约20%计算,每亩增产18kg,增收250元,以推广100万亩计算,每年增收2.5亿元。
利用橡胶树组培苗工厂化繁育技术基础,可以开展橡胶树、桉树、花卉、菌草等植株组培技术服务、技术研发和产品中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