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头安装提拉器的研制
成果类型:: 著作权
发布时间: 2022-10-31 15:10:16
在电力设备施工、检修、运维过程中,工作人员经常会涉及高压电缆头的安装和拆卸作业,由于高压电缆有:粗、沉、硬的特性,导致高压电缆头在与设备的安装过程中,造成螺孔难以对位以至不好上螺栓。另外,由于高压电缆相连的高压设备大多在室内,高压电缆头又安装在临近的配电箱、配电柜内,空间受限等因素导致一些起重设备又不能够使用,增加了作业人员的工作难度,甚至还会浪费时间影响工程进度。
该项成果通过主要利用滑轮省力原理和杠杆省力原理完成了狭窄空间内对高压电缆头安装过程中的螺孔对位难题,在节约人力和提高工业设备电力基建装配、电力设备检修工程进度方面有所建树。通过大力推广电缆安装提拉器,可缩短工期可尽早恢复生产设备运行创造经济效益。
该成果的最大优势是体积小、结构简单,拆、装携带方便,可实现配电柜、配电箱等狭窄空间的电缆头装配作业,解决了粗、硬、沉的高压电缆头位置不好调整,即使人多也使不上力的难题,提高了电力工人工作效率。
该项目研制的电缆头安装提拉器主要应用于电力高压电缆的基建、维护检修过程中。在石油、化工、矿场、发电厂、变电站,由于大型设备都会涉及电力供应,而高压电缆是必不可少的传输媒介。而解决其安装困难,降低人员安装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对人员健康和降低成本非常重要。例如:在机床、加工中心、大型压缩机、变频柜、配电柜等电力设备的实际基础建设中,可减少电缆沟、电缆井上高压电缆头装配的费力程度,解决室内配电柜、配电箱狭窄空间内电缆头装配过程中起重设备用不上、普通千斤顶没法用、无法多人协同作业的诸多难题。另外,由于电缆头安装提拉器结构简单,主要部件是由几个螺栓及螺母组装而成,因此便于拆卸和组装,方便人员的携带和使用。因此,该项目成果应用前景广泛。
文涛:高级技师,主要负责课题的研究和设计,对本单位及同行业内高压电缆头安装、拆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初步方案并绘制设计草图与团队成员进行讨论。然后通过参考《机械设计手册》确定成果机械结构及相关螺栓部分的尺寸、型号,然后利用计算机绘制设计成果的机械结构三视图和三维模型,列出所需材料清单。后期对设计存在问题进行修改,建立资料库,撰写本课题相关技术性资料。
马勇:高级工程师,主要负责课题的研究及计划制定和实施,前期主要根据电力年度检修计划与所辖普光首站、武汉变电站、利川变电站、涪陵变电站等多个单位进行沟通,确定检修时间、工期等事项并制定成果研制计划。
易志勇:工程师,主要负责对变电站基建、维护、检修过程中高压电缆头安装及拆卸过程中的实际工作量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和统计,另外对人员配备、施工时间等实际数据进行统计。
刘洪昌:财务主管,主要负责对人力用工及相关伙食、住宿费用进行统计,对工程进度资金结算进行统计
王广:主任技师,前期主要负责对应设计图,采购所需材料并进行制作和调试。过程中在现场和其它作业人员对成果进行应用
1. 经济效益:该成果结构简单,研发、制作费用为2200元,如果原材料批量采购,个别非标部件批量生产还可进一步节约相关费用。实际经济效益以武汉压气站3台压缩机组的检修为例计算,其中包含:3套变频柜、3台移相变、3台压缩机。检修过程中做电气耐压试验时,需要拆除所有高压电缆头数量,共计:3套变频柜× 57(根)+3台移相变压器×57(根)+3台压缩机×6(根)=360(根)电缆头。下沉严重卡死的电缆恢复1根平均时间5分钟,以最少1/5下沉电缆头计算,将浪费:360(根)÷5×5(分钟)=360(分钟)=6(小时)。武汉压气站输气量为:105万方/小时,武汉地区居民用天然气价格2.53元/立方米,如果按以上提前6小时完成检修任务恢复压缩机组运行,那么将多产生经济效益:105×10000×6×2.53=1593.9万元。其它还有利川变电站4台压缩机组,涪陵变电站7台压缩机组、黄金变电站3台压缩机组......因此,需要装配的高压电缆头越多,节省人力和时间效果越好,创造经济效益越高。2. 社会效益:电缆头安装提拉器部分部件:可旋转、可调整伸缩长度,结构灵活应用性强,适用于电力行业电缆施工,检修试验,不仅节省人力和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有效避免了用力过猛或长时间高强度作业造成的腰肌劳损等工伤事故,对保障作业人员的人身健康有着积极作用。
该成果可采取以技术入股,技术合作方式转化,实用性强,简单方便易获得,同时易推广。
该项成果通过主要利用滑轮省力原理和杠杆省力原理完成了狭窄空间内对高压电缆头安装过程中的螺孔对位难题,在节约人力和提高工业设备电力基建装配、电力设备检修工程进度方面有所建树。通过大力推广电缆安装提拉器,可缩短工期可尽早恢复生产设备运行创造经济效益。
该成果的最大优势是体积小、结构简单,拆、装携带方便,可实现配电柜、配电箱等狭窄空间的电缆头装配作业,解决了粗、硬、沉的高压电缆头位置不好调整,即使人多也使不上力的难题,提高了电力工人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