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成果库 MarkⅢ薄膜型围护系统施工组织架构研究

MarkⅢ薄膜型围护系统施工组织架构研究

成果类型:: 实用新型专利

发布时间: 2022-10-30 23:10:54

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方案
方案提交机构:“科创中国”高端装备产业科技服务团| 贡天媛 | 2022-11-02 21:24:18
工艺技术分解与建造流程研究 基于GTT的详细设计原则,进行全流程围护系统施工的生产设计深化技术研究创新应用,通过进行施工流程细化分解,融入自主施工要求,形成指导自主施工的图纸、表单、流程、质量管控等指导性技术文件。通过工艺技术研究,分阶段梳理船东交验项目30项,相关工艺近130份 重要技术包括:1 脚手工作平台搭设2舱容测量与划线施工技术3螺柱焊接施工技术:待舱壁面绝缘板网格线堪划结束后,螺柱焊接施工便可进行。螺柱的功能是通过螺母固定绝缘板,每块绝缘板对螺柱的布置均有严格的要求,如螺柱数量、螺柱间距以及螺柱之间的位置关系等。为了将螺柱精确的焊接在指定位置,通过使用专用工装对螺柱的安装位置进行标记。专用工装的应用,不仅确保了螺柱位置的准确性,而且提升了施工效率。4 垫块安装与调平施工技术:根据GGT工艺技术要求,绝缘板安装的平整度要求极高,相邻的绝缘板平整度高度阶差±1.5mm。而绝缘板安装如此高的平整度要求,是通过垫块完成阶差调整的 5绝缘板安装施工技术 6 FSB粘贴施工技术 TBP 7 EOB安装技术 8主屏蔽焊接施工技术 9 泵塔类相关舾装件施工技术 10 密性试验
测量划线系统:使用多种高精度测量设备(激光跟踪仪含光学靶球、激光扫平仪、激光接收器)及专用工装完成对舱型主尺寸高精度数据测量,划线施工以及舱壁平整度数据测量,并运用专业软件完成数据分析,结果处理。 传统测量技术:使用激光测距仪、激光扫平仪、激光接收器及专用工装进行舱型主尺寸测量,划线施工及舱壁平整度测量,测量施工与后期的数据分析均依赖人员计算处理。 泵塔吊装阶段前移:泵塔作为围护系统最重要的大型舾装件,泵塔吊装更是选入了纪录片《超级工程》的高难度项目,其对整船建造计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江南独有的泵塔提前吊装方案克服了围护系统施工周期长的问题,对舱口围上部有大型钢结构的船型可极大的缩短搭载时间,减少船坞周期,确保更短的搭载周期,给液货系统CHS和燃气系统FGSS更充裕的施工周期,对船厂的周期、成本控制有着重大意义。

MarkⅢ薄膜型围护系统建造技术是建造双燃料集装箱船燃料舱的核心关键技术,整个建造流程工序繁复,建造及管理难度极高。从工作平台搭设施工,测量划线施工,螺柱焊接施工、垫块安装施工,绝缘板安装施工,FSB粘贴施工,TBP&EOB安装施工,主屏蔽焊接施工,泵塔与穹盖及相关舾装件施工等,各施工工序环环相扣,紧密关联,需要对每个施工环节的工艺技术、建造施工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江南造船围护系统项目团队从2017年开始着手对MarkⅢ薄膜型围护系统进行顶层技术研究与行业调研。2018年年初,随着23K TEU系列首制船燃料舱围护系统建造开始,围护系统项目团队开始不断积累相关经验,逐步构建起MarkⅢ薄膜型围护系统建造体系。

随着15K TEU系列双燃料集装箱船成功交付,江南造船具备了MarkⅢ薄膜型围护系统自主建造能力。建造技术的突破,江南造船成功完成产业升级转型,具备了MarkⅢ薄膜型围护系统建造行业竞争力。

该项目拥有广阔的应用市场。

研究团队由江南造船(集团)有限 责任公司的数余名专家组成。项目组在Mark III围护系统建造关键技术方面已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经验,从采购模式到建造工艺,从培训机制到实验验证机制,项目组从无到有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建造体系,完成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转变历程。逐步形成了一套涵盖设计、建造、管理三维一体化应用能力,不断引领未来薄膜型围护系统向先进设计、智能制造发展方向大步迈进。  本项目有 4项发明专利,发表了技术论文 4 篇。

MarkⅢ薄膜型围护系统建造技术是建造双燃料集装箱船燃料舱的核心关键技术,整个建造流程工序繁复,建造及管理难度极高。从工作平台搭设施工,测量划线施工,螺柱焊接施工、垫块安装施工,绝缘板安装施工,FSB粘贴施工,TBP&EOB安装施工,主屏蔽焊接施工,泵塔与穹盖及相关舾装件施工等,各施工工序环环相扣,紧密关联,项目组对每个施工环节的工艺技术、建造施工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项目组针对MarkⅢ薄膜型围护系统建造技术的不断攻关和经验积累,随着23K TEU系列双燃料集装箱船的成功交付,针对Mark III薄膜型围护系统建造技术方面均取得了突破。

随着江南造船首次独立承接法国达飞15K TEU系列双燃料集装箱船建造,江南造船在Mark III围护系统建造关键技术方面已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经验,从采购模式到建造工艺,从培训机制到实验验证机制,江南造船从无到有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建造体系,完成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转变历程。逐步形成了一套涵盖设计、建造、管理三维一体化应用能力,不断引领未来薄膜型围护系统向先进设计、智能制造发展方向大步迈进。此为该成果的重要转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