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网络可编程服务技术体系
成果类型:: 新技术
发布时间: 2022-10-24 14:41:47
中国联通结合SDN管控体系构建网络可编程能力,通过IPv6+创新技术,推动算力承载网演进:(1)在业界首先提出并标准化确立了“转发融合,管控分离,一体编排”算力网络可编程架构,攻坚算网融合发展中云资源编排、网络服务融合、计算能力匹配等工程难题。(2)从安全业务场景出发,制定并优化可编程业务链协议,实现按需灵活的串接多服务实例,使能资源在云-网-边-端的最佳调配。开展服务示范验证,打造网调应用,网随算动,算网一体的编排能力,该方案获2021年通信产业金紫竹奖。(3)完成算网一体可编程平台开发与验证,通过该平台验证中心云、边缘云与城域网进行视频图像AI处理协同场景,实现了云边多级算力与承载网的同服务、同调度、同优化。
本项目攻坚算网承载关键技术,研究云服务应用感知、算力资源及时调用与网络能力开放之间的协调机制,解决云和网的灵活对接、云网资源的统一管控,实现资源利用的整体最优化。(1)首先提出并标准化确立算力网络可编程服务技术体系,撰写业界该领域首部专著《算力网络》,牵头立项多篇算力网络领域国际/国家/行业标准;(2)首次基于SRv6+SFC技术实现云网安一体可编程协议,业内首创“一网连多云,一键调服务”云网协同服务模式,率先研发了云网服务编排系统原型样机,完成了实验网测试验证。(3)发展和完善了算网一体化联合编排解决方案,可实现云网边协同和服务优化,提出算力服务层的基于标识的算力发现和注册机制,属于业内领先,已完成测试验证。
算力网络可编程服务技术体系是指基于IPv6+技术将作为承载技术底座,构建网络可编程能力,实现“一网联多云,一键网调云”。
基于算力网络可编程服务技术体系,网络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从用户的视角看,一网多云需要网络支持低时延、安全可信的通信,以及高确定性的服务质量,因此网络成为价值中心。
从网络可度量可编程角度看,基于SRv6的BE及Policy技术利用源路由机制,通过在头结点封装SID List实现报文有序通过网络并穿过跨域部分。SID拥有128bit的编制空间,可以提供丰富的指令表达,用于标志转发路径、差异化承载、确定性等。满足业务在网络中的端到端高可靠、低时延、大带宽及特异性业务需求。
从业务可度量可编程角度看,SRv6的SID可变成型决定了它还能用于标志业务信息,除基本业务种类外还支持对增值服务的标志,如防火墙、应用加速、加密认证等,基于这些业务可编程即可对各类业务进行灵活编排。
基于SRv6的算力网络技术体系,网络具备了感知、智能、体验保障等新能力,支持“联接+计算+智能”的融合服务。可以为行业客户提供边缘计算服务,为家庭提供智能业务体验保障,为个人提供高精度定位等融合感知服务。
中国联通研究院为联通集团总部直属二级单位,主要服务于集团公司内部需求,以满足中国联通战略规划、管理决策和生产运营支撑需要为宗旨,主要从事前沿技术与应用跟踪、发展战略研究、市场和管理策略研究,开展对外合作项目研发,逐步成为核心技术研究、业务产品开发、试验测试和高技术人才培养与储备的综合性基地,同时,作为国家工程实验室承担国家下达的专项研发任务。机构职责包括:1、跟踪通信行业市场动态、政策发展趋势,研究中国联通发展战略。2、开展管理咨询服务,组织市场策划和营销策略研究。3、承担终端技术及行业应用的支撑与服务工作。4、研究编制企业技术标准与规范,参与研究制定国际国内重要技术标准。5、承担中国联通通信网络、业务应用、系统平台等方面的核心技术研发和试验任务。6、承担中国联通新技术、新业务、新产品和新系统等的验证测试工作。7、负责信息情报的搜集,建立企业情报信息资料库,编辑中国联通《信息通信技术》期刊。8、承担“国家工程实验室”、“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等建设任务。
算力网络可编程服务技术体系研究,对于国家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顶层设计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可以结合5G网络,光纤骨干网等优势,实现以网强算,并结合算力网络创新新一代计算架构体系,在新体系下实现换道超车,结合网络的算力连接和在网计算等技术来缓解计算领域的相关卡脖子问题。
算力网络可编程服务技术体系研究,对电信运营商发展算力服务具有着重要意义。算力网络是云网融合新的发展阶段,是数字基础设施迈向算网一体的重要一步。结合算网承载和算力标识,电信运营商可以形成“算力”这一新的规模化服务产品,在供给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使服务更加安全,全社会的算力资源利用率有效提升,从而拉起电信服务增长的“第二曲线”。
算力网络可编程服务技术体系研究项目依托计算和网络两大基础设施,使能算力服务,是响应国家产业政策,顺应技术演进趋势的新方向,具有良好的国内、国际市场前景效益,以算网融合服务为基础,为全社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夯实底座,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对于中国通信业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希望以技术合作的形式,对本成果进行成果转化。在落地过程中,也希望能保证本成果的规模化应用。如有可能,希望在本成果落地后进行持续技术深化,并且将迭代后的技术进一步进行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