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成果库 尖孢镰刀菌枯萎病发生规律及基于生防菌株的微生物菌剂创制与应用

尖孢镰刀菌枯萎病发生规律及基于生防菌株的微生物菌剂创制与应用

成果类型:: 发明专利

发布时间: 2022-10-22 14:16:04

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方案
方案提交机构:成果发布人| 用户917310 | 2022-10-22 14:16:04

针对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作物枯萎病的发生规律及基于生防菌株的微生物菌剂创制与应用相关科学问题,从2002年开始,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热带农林重要病虫害生物防治新技术研究(2007BAD48B02)、香蕉枯萎病、病毒检测技术体系”(2007BAD48B01-1);863计划:设施蔬菜病虫害-生物化学协同控制技术研究(2002AA244031)等项目的支持下,围绕主要作物重要土传病害枯萎病发生规律及防治这种病害的生防菌筛选、制剂生产工艺及生产装置的创新等方面开展了连续11年的科技攻关,取得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

(1)探明主要作物枯萎病的发生规律及其病原尖孢镰刀菌侵染规律,建立了基于农业生境观察和病原菌侵染规律的枯萎病发生流行预警技术体系,研发建立了尖孢镰刀菌的快速检测技术体系,达到准确监测与预警,有效、科学地指导枯萎病的防治。(2)建立尖孢镰刀菌专化型脂肪酸判别模型和致病型酶学分析模式,系统研究了尖孢镰刀菌的致病性分化特征,并首次完成香蕉枯萎病病原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的全基因组测序,明确了基因组结构, 鉴定了寄主与病原菌互作的许多相关基因,初步明确其致病机理。(3)创建了多菌株群组合的高效生防菌株筛选体系,突破了传统平板分离筛选的局限性,筛选效率提高近10倍,获得11株高效生防菌株,在明确高效菌株的活性物质及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研发的自发热隧道式固体发酵新装置优化发酵参数,建立了生防细菌液固双相发酵和生防真菌液体深层发酵等新工艺,创制了一批微生物菌剂新产品,得到了广泛认可,进行了大面积应用。

自2007年以来,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和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在全国尖孢镰刀菌枯萎病主要发生区域,开展病害早期诊断,实施农田小气候生态因素观测,进行病害发生期预警,指导枯萎病的防治。同时,利用项目创制的芽胞杆菌和生防真菌为主的微生物菌剂(菌肥)在全国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在福建、海南、广东、广西、江西、安徽、山东、湖南、湖北、河南、河北、辽宁、黑龙江、新疆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茄科作物(茄子、番茄、辣椒、烟草等)、瓜类作物(西瓜、黄瓜、甜瓜、冬瓜、南瓜、胡瓜、丝瓜、苦瓜等)、豆科植物(大豆、菜豆、蚕豆、绿豆等)、甘蓝、香蕉、棉花等作物上推广应用,取得显著效果,防效达到70%以上。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简称热科院环植所)成立于1954年,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下属的国家级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研究所主要从事针对天然橡胶、木薯、油棕、甘蔗、香蕉、芒果、荔枝/龙眼、椰子/槟榔、瓜菜等主要热带作物病虫害监测与控制、农业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生态循环农业、环境影响评价与风险分析等基础与应用基础及应用技术研究。根据2019年3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拥有科技人员186人;设有研究室8个,课题组(团队)20个,挂靠科技平台10个,试验基地3个。

近三年来(2011-2013)累计推广应用5012万亩,增收节支100.24亿元,取得显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通过专题技术讲座、农户培训、基地示范、现场会议等形式大力推广和使用作物枯萎病的生防菌剂防控技术,举办防控技术现场指导会38次,开设各种防控技术培训班56次,培训技术人员和骨干农民12200人次。

成果转化模式及价值:本项目获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生防菌株的微生物菌剂登记证共15项;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1项,软件著作权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制定地方标准1项,发表科技论文85篇,其中SCI论文15篇;出版专著1部;举办防控技术现场指导会38次,开设各种防控技术培训班56次,培训技术人员和骨干农民122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