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处理、模式识别
成果类型:: 新技术
发布时间: 2022-10-21 11:35:04
“TH-Health中医客观化传承系统”是集舌脉等人体生理信号高质量采集、中医健康指标客观化计算、处方搜索与推荐于一体的人工智能辅助诊疗、辅助学习的软硬件一体化系统。通过创新的人工智能学习算法,直接建立起原始测量信号到中医专家处方的推理模型,给出客观化的多维数字特征向量及其对应的健康状态描述,使中医病案可通过数值计算进行比较。该项目成果使中医诊疗原始信息被全面记录和管理,可学习得到每个待传承专家个性化的人工智能模型,为解决中医传承客观化、智能化、可推广普及等实际需求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解决方案。"该项目成果使中医诊疗原始信息被全面记录和管理,可学习得到每个待传承专家个性化的人工智能模型,为解决中医传承客观化、智能化、可推广普及等实际需求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解决方案。
集舌脉等人体生理信号高质量采集、中医健康指标客观化计算、处方搜索与推荐于一体的人工智能辅助诊疗、辅助学习的软硬件一体化系统。通过创新的人工智能学习算法,直接建立起原始测量信号到中医专家处方的推理模型,给出客观化的多维数字特征向量及其对应的健康状态描述,使中医病案可通过数值计算进行比较。
1)在医生诊疗时,同步采集患者脉搏波信息和舌象等原始信息以及医生给出的处方;2)人工智能学习中医处方,通过端到端的深度学习方法,得到该医生对应的人工智能模型;3)作为医生的人工智能助手,该人工智能模型可提供辅助诊断治疗方案;4)整合信息,建设名老中医传承病案数据库。采用互动游戏达到调节情绪、提升专注力的目的。通过脉诊仪实时跟踪与监控人体健康信号指数等,通过基础训练调节软件,达到调节情绪、缓解压力、提升专注力的目的。脉诊仪、舌诊仪、四诊仪、微信舌诊小程序等采集前端可独使用,也可配合云服务平台,实现中医客观化传承、名老中医诊疗经验的复制,实现中医“治未病”及慢病管理,适宜大范围推广,投放到基层医疗机构使用,为全科医生赋能,疑难病症可通过云服务平台请专家远程复核。云服务平台面向广大中医医师和科研机构,提供人工智能科研服务支持,应用前景广阔。
智能图文信息处理研究室隶属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也是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以及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部分。承担多项国家973、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等,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次(1999年、2003年、2008年)、三等奖 1 次(1993年),以及十多次省部级奖励。研究室在人工智能领域深耕30余载,首先聚焦自然场景中最重要的目标(文字、人脸)进行主动识别,构建了TH-OCR文字识别和TH-ID身份识别两大体系。取得多项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并成功进行了产业化推广,在市场上具有广泛影响。典型应用有,人脸识别系统在深圳、珠海、北京、上海等出入境口岸四百多条“旅客自助查验通道”,是我国首个大规模人脸识别成功应用案例。自2012年起围绕客观化中医人工智能诊疗重点展开,在无生命目标识别获得成功并充分沉淀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开展人体健康主动识别,努力探索有生命的对象,初步构建了TH-Health健康识别第三大研究体系。从TH-OCR到TH-ID再到TH-Health,既识字-识身份-识健康,由浅入深地构建了非接触式信号采集识别的研究体系。
1. 人脸识别引擎:提供面部形态分析结果,准确定位面部88个关键点,采用模式识别方法与深度学习方法双核心,提供针对用户关注的实际病症的深入学习优化;通过面部颜色分析,获取人体心率信号;合并人脸识别功能,实现无接触测温,准确度达±0.2°;进行罕见病筛查等。
2. 舌象识别引擎:从舌照图像直接推理出深层次身体异常状况概率,给出人体健康判断并推荐OTC处方药。通过学习大夫或流派的案例,生成该诊断风格的AI模型,完成舌像诊断。支持手机、相机等多种输入方式,质量合格的照片均可使用。
3. 脉搏波识别引擎:具有精准的脉搏波采集技术及系统的脉搏波研究方法,采用光感元件记录信号采集器,获取心脏搏动及血管容积周期性变化信号,保证信息采集的准确性。采用非侵入式PPG光电测量技术,从精准度、系统性层面全面提炼脉搏波波形,面向未来的脉搏波算法研究,提供多层级的指标,全面支持各领域相关的科学研究与数据分析。
4. 呼吸波识别引擎:对呼吸睡眠暂停/失眠等问题进行全面监护,拥有自主可控的柔性传感器核心;家庭咳喘监测,防控呼吸疾病,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提供数据支撑;采用智能反馈调节法,达到身心共振调节。
TH-Health开放云平台通过学习知名老中医的诊疗思想、辨证逻辑和处方经验整合,学习每个传承医生的用药习惯,得到对应医生的AI模型,形成人工智能在线平台,完成疾病特征客观化提取、药方自动生成、相近病例搜索等服务。
数据服务支撑针对临床数据、科研数据、网络数据、居家数据,提供数据研究支撑,面向所有对人体生理信号(脉搏、呼吸、人脸、舌象等)研究感兴趣的医生或机构,提供智能化数据分析服务、以及远程科研支持服务等,让研究者实现基于自身应用场景的数据,迅速获得AI中医智能研究技术支持,实现各行业独特的场景应用。
电子系杨昉团队研发的“电力线和可见光融合的通信方法及系统”由清华大学宽带多媒体传输团队完成。该项目创新性地将光电信号进行协同融合处理,利用可见光通信和电力线通信技术构建深度融合的异构传输网络,实现融合照明、定位和通信的一体化,解决了电力线通信的移动和可见光通信的网络接入难题,为构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提供重要的支撑。电力线和可见光融合的通信方法及系统第15届北京发明创新大赛收到报名项目1866项,经三轮专家评审、两次网上公示,评选出发明创新奖项目230项,入围奖项目751项;其中71个项目同时获得了专项奖,15家项目推荐单位获得大赛项目组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