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分子B39是基于吡啶并嘧啶结构的 Pim1/Mnk 双靶点抑制剂,在激酶水平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活性(IC50:Mnk1:1nM、Mnk2:7nM、Pim1:43nM),并在 AML 细胞中表现出良好的抗增殖活性(GI50 Molm-13:1.03μM),并表现出良好的血浆稳定性和药代动力学性质。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相互作用激酶(MNK)和莫洛尼鼠白血病病毒前病毒整合位点激酶(PIM)是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性相关的细胞增殖信号通路的下游酶。MNK和PIM具有互补作用,可调节癌蛋白的帽依赖性翻译。同时靶向 MNK/PIM可以获得更好的抗肿瘤效果。在 AML 细胞中表现出良好的抗增殖活性(GI50 Molm-13:1.03μM),并表现出良好的血浆稳定性和药代动力学性质。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相互作用激酶(MNK)和莫洛尼鼠白血病病毒前病毒整合位点激酶(PIM)是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性相关的细胞增殖信号通路的下游酶。MNK和PIM具有互补作用,可调节癌蛋白的帽依赖性翻译。同时靶向 MNK/PIM可以获得更好的抗肿瘤效果。在 AML 细胞中表现出良好的抗增殖活性(GI50 Molm-13:1.03μM),并表现出良好的血浆稳定性和药代动力学性质。
赵临襄,教授,博导,沈阳药科大学制药工程学院院长。《中国药物化学杂志》常务编委,《沈阳药科大学学报》、《药学学报》和《中国医药工业杂志》编委,中国药学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
学科/研究方向: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和化学药物合成工艺研究工作, 主持完成“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
科研/获奖情况: 国家级精品共享课“化学制药工艺学”负责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得者,辽宁省本科教学名师、辽宁省特聘教授和辽宁省优秀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在过去的30年里,激酶抑制剂类药物得到长足发展,迄今为止共有38个激酶抑制剂药物获批上市,这些药物大多是受体酪氨酸激酶(RTK)抑制剂。团队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分子B39是基于吡啶并嘧啶结构的 Pim1/Mnk 双靶点抑制剂,在激酶水平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活性(IC50:Mnk1:1nM、Mnk2:7nM、Pim1:43nM),并在 AML 细胞中表现出良好的抗增殖活性(GI50 Molm-13:1.03μM),并表现出良好的血浆稳定性和药代动力学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