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避免美洲鲥鱼池增氧机涡旋出坑的装置
成果类型:: 发明专利,新品种,新技术
发布时间: 2022-09-09 11:43:51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避免美洲鲥鱼池增氧机涡旋出坑的装置,包括增氧机本体和防涡流组件,所述防涡流组件设置在增氧机本体的下方,且所述防涡流组件阻断增氧机本体工作状态下产生的涡流;所述防涡流组件包括分流板和连接件,所述分流板对应且间距设置在增氧机本体的叶轮下方,所述分流板通过连接件连接在增氧机本体上,能够避免增氧机工作对池底产生出坑和扰动现象
所述防涡流组件包括分流板2和连接件3,所述分流板2对应且间距设置在增氧机本体的叶轮4下方,所述分流板2通过连接件3连接在增氧机本体上,增氧机在工作时,叶轮旋转产生的涡流通过分流板隔断,使得位于分流板下方的水溶液不会产生涡流现象,极大程度的减小分流板下方水溶液的扰动,分流板2和浮箱6之间构成用于水溶液曝气的通道。所述分流板2为板体结构,且所述分流板2横向设置,所述分流板位于叶轮产生的涡流的路径上,从而防止涡流向下延伸,所述分流板2为圆盘式结构,且所述分流板2的外径尺寸大于叶轮4的外径尺寸,从而能够保证完全切断和阻隔涡流。所述分流板2上贯通开设有若干分流孔5,用于底部的水溶液能够向上进入到曝气区域,用于溶液交换。分流孔为激光开孔,圆形、直径2cm、间距5cm,孔口打磨抛光,避免划伤过往鱼类。
目前,长江鲥作为长江三鲜之首,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学术价值,而且是我国重要的珍稀水生资源。由于生态环境被破坏、水质污染严重、过度捕捞及管理不善,致使其自然种群濒临灭绝。面对市场需求,我国引进美洲鲥进行替代养殖,然而美洲鲥终生持续环形游动不停歇,持续游动消耗大量氧气,不同于相对更耐低氧的常规四大家鱼,其对养殖水体水质溶解氧含量要求较高,通常养殖过程中鱼池水体溶解氧不低于5mg/L。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美洲鲥养殖前期,鱼体较小,微孔增氧就可以满足其对溶解氧的需求;养殖中后期,鱼体变大,耗氧急剧上升,集群环游的习性越来越明显,因此需要叶轮式大型增氧机来搅动水体,增强溶氧。叶轮式增氧机较为笨重,通常使用缆绳固定在一个位置,不会轻易移动,当增氧机开始工作,其底部的叶轮高速旋转,带动的水体将形成漩涡,直达增氧机下方的部分饲料残饵、动物粪便逐步沉积分解形成的淤泥层,淤泥被搅动分散于水体中,淤泥中的有机质、有害菌、硫化氢等扩散,水体变的相对浑浊。水质变差,一方面加剧了水体氧气的消耗,增加了鲥鱼感染有害菌的几率,同时鱼体视线受到影响,容易发生碰撞受伤;另一方面且浑浊的水质会严重损伤鲥鱼的腮,会导致鱼体供氧不足,食欲低下,免疫力下降;再者,长期搅动底泥,会产生圆形深坑,不利于拉网及清塘。
本发明在养殖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发明人:俞亚清 徐钢春 邵乃麟 钱韵灵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系农业农村部(原农业部)所属综合性淡水渔业研究机构。前身为“太湖水产增殖科学实验基地”、“亚太地区综合养鱼研究和培训中心”,1978年建立于无锡。因单位撤并及隶属关系,先后有“国家水产总局长江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等多个称谓,1984年改为现称。“八五”以来一直位列“全国农业科研综合实力百强研究所”。2002年11月,被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和中编办确定为非营利性科研机构,进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本方案在传统的叶轮增氧机基础上,首次使用固定式分流板,具有轻便化、强度高、投入低、效果好与美洲鲥对水质溶解氧等要求高、且环游无歇的习性高度契合等优点;其次,鲥鱼属于中上层生活的鱼类,增加分流板可促进增氧机涡旋的水流流向,将搅动的动力转化为搅动池塘中上层水体的有效动能,助力鲥鱼的环形游动,节约鱼体耗能,有利于鲥鱼更好地生存生长;再者,本方案不仅仅适用美洲鲥养殖,更适用于所有使用叶轮增氧机的水产养殖水面,将促进池塘养殖水质的进一步提升,降低池塘鱼类病害发生的概率,带动增产增收。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增氧机在工作时,叶轮旋转产生的涡流通过分流板隔断,使得位于分流板下方的水溶液不会产生涡流现象,极大程度的减小分流板下方水溶液的扰动,避免池底出坑的现象。
科技成果只有通过实施开发应用,使其转化为生产力,才能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果方目标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期待有意愿的企业或合作单位进行合作推广或者进行产品生产。考虑合作转化、许可+合作等转化方式与企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和其他组织建立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