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仿生蜕壳窝以及利用稻谷加工副产品辅助河蟹养殖的方法
成果类型:: 发明专利,新品种,外观设计
发布时间: 2022-09-09 11:34:31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仿生蜕壳窝以及利用稻谷加工副产品辅助河蟹生态养殖的方法,属于河蟹养殖技术领域,所述仿生蜕壳窝包括长方体框架和顶盖,所述长方体框架的四个侧面和底面包裹网片,所述长方体框架底面四个顶点处向下延伸脚条。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稻谷壳、稻谷壳灰和废米浆混合搅拌填堵蟹池内壁的孔洞;2)将稻谷壳灰、废米浆和水草种子混合制成草饼,投入蟹池;3)种植水草种子;4)投放扣蟹苗;5)在青苔滋生区泼洒发酵后的稻谷壳,将稻谷壳灰兑水全池泼洒;6)在河蟹蜕壳期前一周,向蟹池中投放所述的仿生蜕壳窝。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河蟹生态养殖的仿生蜕壳窝,包括长方体框架和顶盖,所述顶盖通过撑杆固定于长方体框架的正上方;所述长方体框架的四个侧面和底面包裹网片,所述长方体框架底面四个顶点处向下延伸脚条,所述脚条与长方体框架底面垂直。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充分利用了稻谷加工副产品,改变了黑壳蟹的外貌,提高了河蟹养殖的经济效益。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河蟹生态养殖的方法,充分利用了稻谷加工副产品,实现了河蟹的生态养殖,改变了黑壳蟹的外貌,降低了河蟹养殖成本,提高了河蟹养殖的经济效益。
水稻是江苏省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3300万亩,居全国第六,总产390亿斤左右,居全国第四,是我国南方最大的粳稻主产区,有众多的稻米加工工厂,加工的优质大米畅销海内外。稻谷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稻谷壳,部分稻谷壳用来燃烧提供热能用来加工稻米生产稻谷壳灰,稻谷加工成米的过程中需要经过两次清洗,部分碎米杂质以及淀粉沉淀形成废米浆。稻谷壳、稻谷壳灰、废米浆都是稻谷加工的副产品,但是由于可利用价值低,处理成本高,多被闲置堆积,污染周边环境,不利于卫生乡村、卫生城镇的建设,有效且充分的再生利用成了亟需解决的问题。
江苏不仅仅是水稻主产区,也是全国河蟹主产区,江苏省河蟹养殖面积约385万亩,占全国总面积的47%;一产总产值290亿元,占全国总产量约60%。江苏是河蟹出口认证的发源地,出口遍及10个国家与地区。然而,河蟹养殖多年发展过程中,蟹苗不能长途运输仍然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且由于池塘清淤困难或者成本高,大部分养殖户及企业不清淤,导致池底不断累积残饵粪便等物质,经微生物发酵转化成淤泥。河蟹由于其特殊的附肢构造,不具备游泳功能,只能在池底爬行来获取食物、躲避敌害,导致其外壳表面吸附污染物呈现表层脏污,即我们所说的黑壳蟹,不仅售价低而且影响食欲。虽然可以用洗蟹粉(主要成分苹果酸)去污,但是其副作用明显,河蟹存活时间仅几天时间,死亡率较高。
故本发明在河蟹养殖技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发明人:邵乃麟 聂志娟 高建操 徐钢春 孙毅 曹丽萍 杜金梁 李全杰 朱昊俊 高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系农业农村部(原农业部)所属综合性淡水渔业研究机构。前身为“太湖水产增殖科学实验基地”、“亚太地区综合养鱼研究和培训中心”,1978年建立于无锡。因单位撤并及隶属关系,先后有“国家水产总局长江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等多个称谓,1984年改为现称。“八五”以来一直位列“全国农业科研综合实力百强研究所”。2002年11月,被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和中编办确定为非营利性科研机构,进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本发明所述仿生蜕壳窝,不易被池水腐蚀,网片可以轻易更换;所述仿生蜕壳窝的延伸脚条插入底泥,装置整体固定更稳固,定位标识能够很好地标识仿生蜕壳窝的所在,便于观察;所述长方体框架的边框以及网片,能够挡住池内可能存在的野杂龙虾侵袭蜕壳期间的河蟹;所述顶盖,能够挡住俯冲的水鸟,夏季可以遮光降温。
进一步的,本发明在所述仿生蜕壳窝内铺设湿稻谷壳,湿稻谷壳材质,能够定期更换,且可以作为肥料,促进水草生长,河蟹可以轻易的藏身其中,在相对安静无干扰的环境中蜕壳,静待软壳硬化,期间避免了接触淤泥物质,减少淤泥中腐殖质的污染物吸附;本发明所提供的仿生蜕壳窝可以更好地观察蜕壳以及软壳蟹的捕捉。
科技成果只有通过实施开发应用,使其转化为生产力,才能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果方目标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期待有意愿的企业或合作单位进行合作推广或者进行产品生产。考虑合作转化、许可+合作等转化方式与企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和其他组织建立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