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成果库 一种美洲鲥循环水孵化设备及其应用

一种美洲鲥循环水孵化设备及其应用

成果类型:: 发明专利,外观设计

发布时间: 2022-09-09 09:58:49

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方案
方案提交机构:成果发布人| 陈曦 | 2022-09-09 09:58:49

本发明涉及一种美洲鲥循环水孵化设备及其应用,属于渔业养殖技术领域。其包括孵化池、养殖池、连通器、孵化缸、进水管、鱼苗水道、分离管、过滤器;所述孵化池设置于最前端,其后依次设置若干个养殖池,池与池之间均通过可以开闭的连通器连通;所述孵化池和养殖池的上方设有鱼苗水道;所述孵化缸均通过分离管与过滤器连通。

所述美洲鲥循环水孵化设备的应用,通过温控装置控制孵化池和养殖池中的池温为17-18℃;打开水泵,其水流流量为5000L/H;水流速度控制在20-25cm/s,通过进水管流向孵化缸,由于水泵的持续的作用,水流通过设置于增氧管上的螺旋形分布的增氧口持续孵化缸供水,使得整个孵化缸形成缓慢上升的水流;孵化缸内的水超过收集口时,顺着收集口的管道流入鱼苗水道中,最终通过打开阀门使得水流进入养殖池;螺旋状的增氧口形成的微水流,水流带动毛刷进行旋转,流速为100-120转/min,进而推动整个孵化缸内的水流;

鲥鱼(Tenualosa reevesii)为鲱形目、鲱科,体长椭圆形,侧扁,有大型锐利呈锯齿状的棱鳞。由于长江、鄱阳湖、赣江等水域污染严重,影响了鲥鱼的生殖洄游及幼鱼生长,使得长江鲥鱼(Tenualosa reevesii)这一名贵资源日趋枯竭,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在自然条件下已功能性灭绝。同属的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逐步成为长江鲥鱼替代品种,从美洲引进已有近二十年历史。目前,江苏、上海、广东、浙江、安徽、湖北、湖南和天津等十几个省市都已经开始了美洲鲥的规模养殖。美洲鲥鱼卵孵化难度较大,孵化率低,鱼苗成活率低,制约了养殖规模的扩大发展。

美洲鲥是一种溯河产卵鱼类,鱼卵为缓沉性卵,呈淡黄色。目前,美洲鲥人工孵化采取流水式孵化缸为主。但由于美洲鲥对温度十分敏感,适合孵化温度阈值区间很窄,需要控制在16-18摄氏度之间,过高或者过低的温度、过大的水温波动,都会导致孵化率大幅下降。对于流水式孵化系统而言,保持水温相对困难。美洲鲥属于非同步产卵鱼类,一尾母鱼可以多批次产卵,在目前人工繁殖技术中,人工激素催产技术还没有较大突破,都是通过自然催产收集鱼卵,这个方式存在不少弊端:

(1)不同母鱼个体产的鱼卵质量参差不齐,好卵和怀卵放在同一个孵化缸里孵化,怀卵由于不能正常发育,会滋生水霉菌,而附着在坏卵表面的水霉菌通过菌丝将好卵拉拢包裹,形成“卵团”,“卵团”会逐渐扩大,极大影响了鱼卵的正常孵化。但目前尚没有比较有效的清除水霉菌的手段,只能通过人工分离的方法将感染霉菌的卵去除,耗时耗精力。

(2)不同时间段不同批次的鱼卵同一个时间收集,放在同一个孵化缸中,由于发育不同步,会影响后期鱼苗收集乃至育苗期生长的差异,降低鱼苗成活率,不同步孵化的鱼苗要人工分批次从孵化缸转移,也增加了工作量。

故本发明在渔业养殖技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发明人:梁政远 缪凌鸿 朱文彬 董在杰 罗明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系农业农村部(原农业部)所属综合性淡水渔业研究机构。前身为“太湖水产增殖科学实验基地”、“亚太地区综合养鱼研究和培训中心”,1978年建立于无锡。因单位撤并及隶属关系,先后有“国家水产总局长江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等多个称谓,1984年改为现称。“八五”以来一直位列“全国农业科研综合实力百强研究所”。2002年11月,被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和中编办确定为非营利性科研机构,进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本发明通过鱼苗水道输送鱼苗,过程因为避免捕捞,转移等操作对鱼苗造成的损伤,实现同批次同池养殖。同时,孵化池水温和养殖池水温由于连通器的联通而保持一致,从而避免温差造成鱼苗应激产生的死亡。整个孵化过程不依赖外界水源,通过温度控制器保证整个孵化温度的恒定。

科技成果只有通过实施开发应用,使其转化为生产力,才能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果方目标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期待有意愿的企业或合作单位进行合作推广或者进行产品生产。考虑合作转化、许可+合作等转化方式与企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和其他组织建立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