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独立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国内领先。从松花江水中筛选出2株在8℃条件下氨氮降解效率较高异养消化菌株,荧光假单胞杆菌和不动杆菌,菌株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菌株营养需求低,能够利用多种无机碳氮源,在温度8-30℃、pH4-10、C/N=1-10,能够有效去除水中高中低浓度氨氮浓度(5-200mg/L),8℃,24h,氨氮去除率最高达71.2%。氨氮主要以氮气和有机氮形式排除,无亚硝酸积累和N2O产生。优化了菌株液体发酵工艺,菌数30亿/毫升以上。菌株经急毒、慢毒和Ames验证具有安全性,该菌株适用于低温期水源水、养殖水和污水中氨氮的去除。
依据不同转化模式制定相应的转化方案,可将菌株授权予企业进行成果转化;可为企业提供菌株液体发酵工艺及微生物药肥产品研制提升企业产品科技含量;可自行申报国家微肥证号,自行转化或授权企业代加工,与企业开展联合生产与销售;可以冠名权授予方式促进成果转化。
饮用水源氨氮低温降解菌的筛选及菌剂制备项目,旨在应对低温环境下的氨氮降解问题。在松花江水等水源中,通过筛选方法,成功获取了2株低温氨氮高效降解菌株,分别为荧光假单孢杆菌和鲁氏不动杆菌。
这些菌株在动物急毒和慢毒试验中表现出了良好的安全性。同时,研究还深入探讨了温度、pH、碳氮比和初始氨氮浓度对这2株菌低温氨氮降解效果的影响。这些研究工作的成果,可以为氨氮降解菌剂的制备提供关键技术支持,推动其在生态农业、环保等领域的应用。
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始建于1959年9月9日,原名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生物分所,隶属于中国科学院东北分院,1971年1月下放到黑龙江省,1973年后隶属黑龙江省科学院。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是从事生物工程技术、微生物等方面的基础性研究与科技开发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在基因工程技术、生物质能源、食用菌菌种保藏与应用、废水微生物处理、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微生物保健品、固液综合配套发酵技术等领域形成了专业特色和技术优势。长期承担国家五年计划项目、
- 保障饮用水安全:氨氮是一种重要的水质指标,高浓度的氨氮会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通过筛选和制备低温降解菌剂,可以有效降低饮用水源中的氨氮浓度,保障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
- 促进生态平衡:在自然环境中,氨氮的转化和降解有其自身的平衡。当氨氮浓度过高时,会影响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通过应用低温降解菌剂,可以帮助恢复和维持生态平衡,保护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 提升水质检测效率:在传统水质检测方法中,氨氮的测定需要经过复杂的样品处理和化学反应过程,耗时且繁琐。而通过应用低温降解菌剂,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定氨氮浓度,提高水质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 推动环保产业发展: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环保产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饮用水源氨氮低温降解菌的筛选及菌剂制备项目的实施,将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为环保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供新的动力。
- 增强应急处理能力:在突发事件或污染事故中,快速、准确地检测和控制氨氮浓度对于保障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至关重要。通过应用低温降解菌剂,可以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有效降低污染事故的影响。
技术转让、合同、入股均可,具体资金双方协商,希望尽快落地实现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