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现代信息与数字化技术提升用户侧智能化水平,促进用户侧与电网互动,是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举措。然而,目前用电侧数字化转型存在用户类型庞杂、采集数据海量、互动行为复杂、用电管理粗犷等诸多挑战,难以实现对用户用电行为的精准感知与精确预测、对用户能耗与成本的精细管控以及用户与电网的高效互动。
1)研发大规模用电数据采集互联通信体系和成套终端设备,提出了全网动态感知的无线自适应信道选择方法,制定了电测量数据交换国家标准,研制了数据采集、通信、测试和运维全链条成套设备,突破了数据采集设备间互联互通性差、通信不稳定等技术瓶颈,提升采集效率3.5倍,缩短测试时间25%、故障排查时间90%,实现了海量数据的高效采集及可靠传输。
2)首创“物理-信息-社会”耦合的电力用户行为理论。深入解构用户用电行为模型并挖掘其与环境、社会等全要素的内在耦合机理,提出用电信息精炼技术、行为建模方法与互动能力评估技术,突破了对用户用电行为难以规范化表征和非解析化的技术瓶颈,提升数据提炼与压缩效率4倍、用户分类准确度11%、响应能力评估精度10%,实现了精准的用户行为分析与高效友好的网荷互动。
3)提出考虑多元要素关联的全时域电量分析预测技术。提出了气象-经济-行业耦合因素自组织自筛选的中长期电量预测方法、考虑细粒度用电数据的概率性短期负荷预测方法、考虑拓扑联系与电气距离的虚拟母线辨识与预测方法,突破了对规律性较差、关联因素复杂的用户与行业电量难以精确预测的技术瓶颈。
通过现代信息与数字化技术提升用户侧智能化水平,促进用户侧与电网互动,是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举措。然而,目前用电侧数字化转型存在用户类型庞杂、采集数据海量、互动行为复杂、用电管理粗犷等诸多挑战,难以实现对用户用电行为的精准感知与精确预测、对用户能耗与成本的精细管控以及用户与电网的高效互动。
项目提出了国际上独创的智能用电大数据分析理论,实现了关键技术研发、设备研制与平台集成开发,授权专利68项,编制国家、企业标准14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102篇(SCI检索 37篇),软件著作权25项,研发装置6套。成果鉴定为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项目成果被政府、电网、售电公司、设备厂家、用户等广泛应用,在全国20多个省份、3500余家单位推广。为用户创造了降本增效的红利,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8亿元、间接经济效益百亿元,为提升电力行业运营效率、全面推动能源消费侧革命做出了显著贡献。
服务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发展和产业布局。协助政府开展用电大数据分析,对广东行业发展态势、地市综合景气、农村空心化等问进行科学有效分析,为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助力广东省电力市场建设发展。履行电网企业作为能源供应综合服务平台的社会责任,在国内率先开放实时用电数据,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服务; 通过精细电量预测分析,为电网开展竞争性业务和延伸综合能源服务链、售电公司购售电经营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打破企业间采集技术壁垒,推动产业共享开放。引导国内电能表和计量终端等智能用电产品生产企业提高生产工艺和制造水平,实现采集设备与各类通信模块的兼容互换,以及不同厂商通信模块的互联互通。
项目累计创造间接经济效益近百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