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菌粮协作高效生态栽培模式,形成玉米无害化栽培——食用菌生产—菌渣生物堆肥—玉米无害化栽培的高效生态循环栽培模式,玉米亩增产超过10%,综合效益是普通玉米种植的8.73倍。项目通过黑龙江省科技厅鉴定,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本项目用于家庭式农业小规模生产。通过生态栽培模式,增加农民收入。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玉米种植面积广,农民的种植效益较低。如通过高效生态种植,可以增加农民的收益,市场需求较大。生态种植国内外有很多范例,但是利用食用菌栽培,综合利用菌渣与农作物栽培相结合,未见报道。菌粮协作高效生态栽培模式是实现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我国农业正处于结构调整时期,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本项目实施,提高了玉米的产品质量和产量,使农业生产废弃物得到充分再利用,提高整个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
本课题为黑龙江省自然基金资助项目。研究背景:脑梗死是一种多基因、多因素疾病,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引起。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人种、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吸烟以及脑梗死家族史等。迄今为止,关于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机理还远未阐明。脑梗死的60% ~80%为缺血性脑梗死。而且大约40%的患者会复发或再发,而复发或再发者往往死亡率更高。由于脑梗死的治疗效果目前尚不容乐观,因而要降低其发病率、病残率及死亡率,针对高危人群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有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脑梗死的发生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深入研究缺血性脑梗死的遗传标志与其发病机理、其他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对于该病的防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和社会价值。本研究采用检测基因多态性的"金标准"直接测序法对200例脑梗死患者及10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AHSG基因的rs4917、rs4918、rs1071592、rs2070633, rs2070635位点与脑梗死相关性进行分析,同时对ApoE基因多太性与脑梗死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本研究是目前国内外少数对AHSG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并研究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之一,其中对rs1071592位点与脑梗死相关性的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采取的直接测序法,方法成熟,研究提示AHSG基因rs4917位点基因型CC与等位基因C、rs4918的GG基因型、rs107159
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始建于1959年9月9日,原名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生物分所,隶属于中国科学院东北分院,1971年1月下放到黑龙江省,1973年后隶属黑龙江省科学院。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是从事生物工程技术、微生物等方面的基础性研究与科技开发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在基因工程技术、生物质能源、食用菌菌种保藏与应用、废水微生物处理、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微生物保健品、固液综合配套发酵技术等领域形成了专业特色和技术优势。长期承担国家五年计划项目、
研究对象:自2017年4月-2017年9月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A区、重症医学科B区、急症创伤外科、普外一科、普外二科5个病区住院部收治的144例患者。
进组标准:接受器官插管辅助治疗10d以上,患者及家属对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排除恶性肿瘤、预计生存不足3个月,意识障碍及治疗依从性差的患者.
研究方法:按照入院顺序随机抽样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研究组为72例,36例男,36例女,最小年龄为35岁,最大年龄为79岁,平均年龄(59.68±1.08)岁,常规组72例,37例男,35例女,最小年龄为36岁,最大年龄为80岁,平均年龄(60.08±1.27)岁,针对两组患者病情、年龄等病例资料数据做客观分析,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开展下文研究分析(P>0.05)。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辅助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插管情况进行观察,每日给予患者口腔护理,帮助痰液及分泌物的清理,避免堵塞呼吸管道,2次/d;研究组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具体措施:(1)组建循证护理小组,由各科室年资高的护理人员组成,其中包括3名主管护师、4名副主任护师,2名主任医师,3名临床护师,选择一名小组长,对组内护理人员普及循证护理相关知识,负责制定循证护理方案,针对护理方案对组内护理人员进行讲解,利于护理工作的落实;(2)加强患者病情及风险因素的评估,借助Ramsay镇静评分量表对患者进行风
技术转让、合同、入股均可,具体资金双方协商,希望尽快落地实现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