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成果库 水稻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

水稻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

成果类型:: 新技术

发布时间: 2022-03-17 09:21:03

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方案
方案提交机构:“科创中国”沁农作物产业科技服务团| 徐琴 | 2022-11-09 14:13:25

随着水稻生产规模经营的快速稳定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得到快速发展,但水稻施肥的问题凸显:(1)氮肥施用量大,长江流域稻区尤为突出;(2)优化的施肥次数多,劳动强度大;(3)施肥方式落后,以人工撒施肥为主,施肥效果差,稻田氮肥损失现象严重;(4)简单低效的“一炮轰”现象有反弹趋势。

本研究团队在前期研究形成的“水稻精确定量施肥”基础上,根据水稻氮肥吸收特点和不同释放速率的缓控释肥特点,对不同类型肥料进行科学混合组配成专用的“缓混肥”,其养分释放规律与优质高产水稻二次吸肥高峰同步。以此为核心,结合机插侧深施肥技术、水分精确灌溉和穗肥精确诊断,通过多年多点实践证明,该成果实现机插水稻“一次轻简施肥、一生精准供肥”的效果,表现显著增产、提质、增效,受到种植大户的广泛欢迎。

该成果获得发明专利3项,发表论文11篇,并在2020年入选农业农村部十大引领性技术、江苏省农业主推技术,目前已在江苏、安徽、浙江、上海、四川等水稻主产区推广应用。

(1)缓混肥的选用:选用由多种缓控释肥经过科学组配形成的水稻专用缓混肥,氮释放特性与当地高产优质水稻需氮规律同步,要求粒型整齐、硬度适宜、吸湿少、防漂浮,适宜机械侧深施肥;根据测土配方施肥结果确定缓混肥的氮磷钾比例,肥料氮含量30%左右。 

 (2)机插侧深施肥:精细平整土壤,耕深达15厘米以上,选用有气力式侧深施肥装置的插秧机,根据田块长度调整载秧量和载肥量,实现肥、秧装载同步;每天作业完毕后要清扫肥料箱,第2天加入新肥料再作业。 

 (3)精确诊断穗肥:水稻倒3叶期根据叶色诊断是否需要穗肥:如叶色褪淡明显(顶4叶浅于顶3叶),则籼稻施用3公斤、粳稻5公斤以内的氮肥;如叶色正常(顶4叶与顶3叶叶色相近),则不用施用穗肥。 

 (4)精确灌溉技术:移栽返青活棵期湿润灌溉,秸秆还田田块注意栽后露田,无效分蘖期至拔节初期及时搁田,拔节至成熟期干湿交替,灌浆后期防止过早脱水造成早衰。

适合有机插条件的水稻产区,尤其是规模化经营较为发达地区或农场。

本团队现有核心成员31名,其中教授14名,副教授7名,讲师5名,师资博后3名,助理实验师3名。主要开展作物产量品质形成机理与调控、作物逆境生理与气候变化应对、作物资源高效利用与农田生态、作物生产机械化与现代化等方面的研究。团队负责人为农业部南方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科技部水稻高产优质高效与机械化生产创新团队负责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教育部、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0余项。 

 目前本团队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项、重点研发课题5项、任务12项,国家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9项、青年项目6项,其他省部级项目30余项。

该技术在2020年入选农业农村部十大引领性技术、江苏省农业主推技术。2015年起在江苏、安徽、浙江、四川等省进行试验示范并逐步成熟。2017年开始在江苏、安徽、浙江、上海、四川等省市的单季稻示范推广应用。对2017年江苏的11个示范县、2018年19个示范县以及2019年的22个示范县设置的大田对比试验进行了跟踪调查,综合效果如下: 

 高产:平均增产6%以上;其中2017年平均增产11%、2018年平均增产7%、2019年平均增产6%。 

 优质:垩白率降低0.6~7.1%,垩白度降低3.1~12.7%,整精米率提高0.6~1.0%,食味值提高7.5~8.3%。 

 高效:减少施肥用工3-4次,氮肥施用量可减少20%至30%,氮肥利用率较常规分次施肥提高15%以上,每亩肥料成本降低10元左右;综合节本增效100元/亩以上。 

 生态:氮淋溶损失减少42.8%,稻田氨挥发损失减少约42.6%,稻田N2O排放减少约40.7%,碳排放减少30.0%左右。 

 江苏省张家港市农义村水稻超高产攻关百亩示范方,首次应用水稻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进行高产攻关,总施氮量17.5kg/亩,经过实割实测,平均亩产达到了994公斤,其中最高田块单产达到1036.7公斤,创下今年太湖稻区丰产纪录。 

2020年10月24日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协会组织专家对“水稻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进行现场评议,验收专家认为该技术表现显著省工、节肥、丰产、高效,与常规高产施肥相比增产约3%,能够节本增效159.9元/亩,有利于大面积水稻绿色高效生产,建议加快推广应用。

技术转让,专利权许可、技术入股,技术合作,合作开发等方式都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