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状态点检网络化管理系统
成果类型:: 新技术
发布时间: 2021-10-28 14:27:48
设备状态点检管理系统(以下简称为点检系统)是工业企业全面实施设备状态点检信息管理的数据平台。该系统托企业内部网络,采用c/s与B/S混合体系结构,构建以数据库为核心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将企业内部各部门的设备状态点检信息自动上传至数据库服务器,在整个企业范围内实现数据共享。系统为用户提供全面的数据获取手段,长运行周期的数据管理,丰富的设备状态监测功能,并利用便捷快速的网络,将企业设备运行状态信息化并及时传递,以便企业中、高层技术人员和各级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发现设备的异常,掌握设备的运行状况,从而全面支持预知维修,优化设备管理,提升企业设备管理水平,为保障设备长期的高效、安全运行、降低运营成本提供了一个开放易用的信息化平台。
点检系统是目前企业设备管理实现数字化、信息化的关键,也是构建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的设备管理信息基础。
1.系统功能
1.全面获取设备动态信息 振动温度测量、工艺量观察量现场抄入、辅助信息人工录入。
2.巡检计划管理 根据设备巡检要求设定巡检计划,并可以随状态变化及时调整巡检周期。
3.自动数据上传 自动上传点检工作站的设备数据至企业数据库,实现数据的及时传递。
4.网络化数据管理与共享 采用大型网络数据库管理全企业数据并实现共享。
5.信号处理与分析 为专业技术人员和现场诊断专家提供全面的信号处理与分析方法。
6.状态浏览 为企业各级管理人员提供设备的最新状态信息,及时掌握其发展变化
7.报警管理系统 报警管理系统分级显示、查询报警状态,及时跟踪设备状态的变化。
8.报告生成系统 提供了自动生成测点的事件报警报告以及数据分析报告。
2.系统优势
比较项目 点检网络管理系统 普通数据采集系统
应用对象 中小型机电设备
应用目标 设备全运行之气监测与诊断 故障分析
应用人员 全员性:点检人员、诊断分析人员、各级企业管理人员 非全员性:诊断分析人员
数据管理方式 数据库存贮网络化管理、全企业共享 文件/单机数据库管理、故障数据“病例”式管理
系统开放性 具有开放性的数据接口,可支持与企业其他信息系统(如ERP)的集成 封闭系统
支持预知维修能力 高 低
数据采集器成本 低 高
专利技术支持 基于概率模型的设备状态动态自适应报警方法 设备运行状态数据质量动态检测和保障方法
冶金、石化、电力、造纸等流程工业、由众多设备组成的机械加工生产线、大量散在分布的工业设备群。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徐光华团队,徐光华,西安交通大学腾飞教授,博士生导师,军工973项目专家,国防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国家机器人标准化总体组委员,国家863主题项目首席专家,国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负责人。历任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仪器科学与技术系主任,智能检测与仪器研究所所长。在网络化监测与智能诊断领域,连续主持国家十五攻关、十一五863重点项目以及国家机床专项项目,所开发的设备状态点检管理系统,在上海宝钢、武钢、马钢、酒钢、扬子石化、齐鲁石化等多家单位得以应用,经济效益超过亿元。同时,与陕鼓合作开发故障预示与健康管理网络平台,持续推动制造服务的发展,创新了监测托管、诊断、维护服务的业务,引领了制造业的转型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在脑机接口与康复机器人领域,所研发的脑控中风康复设备实现创新突破,脑控轮椅、脑控康复机器人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和新闻联播得到报道。目前,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近三十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超百篇, SCI收录近90篇,ESI论文1篇,热点论文2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
□概念验证 □原理样机 □工程样机 □中试 R产业化
系统已在武钢公司12个主体厂、马钢11个分厂、酒钢2个工序、上海金山石化塑料事业部和大连西太平洋石化全面应用,其中仅在武钢大型轧钢分厂的两年应用中,及时发现重大故障隐患13起,创造经济效益5508万元,新增企业利润571万元。
为促进科学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希望能够充分利用对方广泛的市场资源优势和科研平台能力,实现技术研发与市场营运的直接联盟。为使新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希望实行技术合作开发联营生产和产值提成的方式紧密合作。希望合作方能够负责组建生产公司及工商、税务经营手续和必要的启动资金;在双方合作期间,我方对该产品不断创新和改进。
企业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采取以下方式并达到相应的目的:
一是开发新的产品或服务,以培育新的市场竞争力;
二是开发新的工艺,以提质、降本、降耗、增能、增效;
三是完善管理,优化流程,以强化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控制力;
四是进入新的市场,以扩大市场规模;
五是培育新的能力,以取得新的优势;
六是完善经营管理的体制机制,以提高效益。
希望与企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和其他组织建立优势互补、分工明确、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按照市场机制联合组建研究开发平台、技术创新联盟、创新联合体等,协同推进研究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