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介绍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 遗传性耳聋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常见原因,50%的儿童期耳聋患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遗传性耳聋根据是否合并其他系统器官疾病,分为综合征型耳聋(Syndromic deafness,SHL)和非综合征型耳聋(Nonsyndromic hearing loss,NSHL),其中70%的遗传性耳聋表现为非综合征型耳聋。按遗传方式,可将NSHL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染色体连锁遗传和线粒体突变耳聋,约80%的NSHL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国内外大量耳聋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表明:GJB2、SLC26A4和线粒体12S rRNA是引起我国非综合征型耳聋的常见基因,不同种族、不同地区的耳聋人群中致聋基因突变频率存在明显差异。为了解广东地区非综合征型耳聋基因分子病因,本研究利用晶芯九项遗传性耳聋芯片试剂盒(微阵列芯片)对广东地区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进行筛查与分析,明确该地区的热点致聋基因及其突变频率。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以基因突变引起的耳聋理论体系为依据建立筛查平台,明确遗传性耳聋病因,为我省耳聋患者提供严格的医学指导,尤其是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患者及其家系母性成员,禁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从而使他们避免发生严重的听力残疾。 *** 为聋病患者夫妻提供遗传学婚育咨询及指导,避免同基因型的聋儿组成配偶;配合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筛查,增设听力基因学诊断项目,降低我省热点致聋基因或位点的突变率,从而降低耳聋发病率。 *** 通过筛查进行家系分析,建立“广东省致聋突变基因库”,为深入研究奠定基础。三、主要论点与论据 我省已有部分医院开展了新生儿及产前高危人群的耳聋基因筛查工作,尚未大规模展开非综合征性耳聋基因的普查工作。目前国内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可以查出4个常见的耳聋相关基因共9个热点突变,包括GJB2(35delG,176del16bp,235delC 及299_300delAT),GJB3(538C>T,547G>A),SLC26A4(IVS72A>G,2168A>G)和线粒体DNA 12S rRNA (1555A>G)。作为耳科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耳聋基因诊断技术具有重要特征: ⑴利用新兴的基因芯片技术(DNA 芯片、寡核苷酸微阵列)进行检测,具有高通量、高集成、微型化、自动化的特点。主要技术内容包括①芯片的制备(包括芯片探针的合成);②待测DNA/cDNA 的制备及标记;③分子杂交反应;④杂交信号检测及分析。 ⑵确定一定比例耳聋患者分子学病因,突破以往只能通过病史和排除法推测非综合征性感音神经性耳聋诊断病因的限制; ⑶早于症状及常规测听技术或影像技术之前发现耳聋易感人群,从而引导正确的防治措施; ⑷部分病例可作为常规测听技术或影像技术的替代诊断技术并满足实现远程诊断的条件; ⑸配合目前医院开展的新生儿听力筛查和产前诊断技术,降低听力缺陷聋儿出生率。四、创见与创新 *** 首次在广东地区大规模筛查国人最常见的致聋基因(GJB2、SLC26A4、线粒体DNAA1555G、GJB3)突变不仅涉及到聋校患者,还包括门诊或病房就诊的耳聋患者(包括正常听力人群体检),为建立“广东省致聋突变基因库”打下基础。 *** 在省内率先开展新生儿常见致聋基因(GJB2、SLC26A4、线粒体DNA A1555G、GJB3)突变筛查,预期设想列为新生儿听力筛查必行项目,配合产前诊断及咨询,实现优生优育。 *** 首次在我省利用高通量、高集成、微型化、自动化,设计灵活、敏感性及特异性高、价格合理的基因芯片技术进行基因诊断,开展听力筛查工作。 *** 首次在我省指导携带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基因的个体及家系母系成员规范用药,避免AmAn。五、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 ***针对携带国人最常见的致聋基因(GJB2、SLC26A4、线粒体DNA A1555G、GJB3)突变个体及尚未发病的家庭成员开展相关健康指导工作,明确遗传性耳聋的病因,对环境敏感者避免致聋因素的刺激,尤其是携带线粒体DNA A1555G 基因突变的母系成员,宣传防治药物性耳聋的相关知识和预防措施,指导安全用药,有效降低药物性耳聋的发病率,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更新和确立母婴健康保健体系,将应用基因诊断技术纳入新生儿听力筛查必须项目,增设产前诊断、优生优育技术服务项目,普遍性筛查孕期母亲或新生儿国人最常见的致聋基因(GJB2、SLC26A4、线粒体DNA A1555G、GJB3)突变,减少听力缺陷儿童出生率,减轻家庭、社会和国家的经济负担,产生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 ***引进耳聋基因诊断技术,建立规范化操作规程,提升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医疗收入和社会影响力。六、历年获奖情况;主持人2013年参加省科技厅立项,《基因芯片技术在非综合征性耳聋中的基因诊断及临床应用研究》为第二作者;2014年为项目负责人,申报并立项广州市科信局课题《基因芯片技术在广州地区高危人群致聋基因诊断中的应用》,获20万课题经费,为第一作者。2015年《中耳炎听力重建关键技术改进与应用及耳聋病因研究》(编号:B150304R03)获广东省2015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三完成人)。2016年《中耳炎听力重建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广东市科学进步一等奖(第三完成人)。
成果亮点
团队介绍
成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