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成果库 质子放射性半衰期的系统研究

质子放射性半衰期的系统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27

基本信息

合作方式: 技术许可
成果类型: 发明专利,新技术
行业领域:
新材料技术,新材料产业
成果介绍
原子核带电粒子放射性研究不仅可以揭示众多的核结构现象,还可以为质子-中子数极端不平衡原子核的研究提供有力工具。随着核物理实验技术的进步与世界各地放射性束流大科学装置的完善,人们对于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的探索逐渐转移到远离β稳定线丰质子、丰中子乃至质子滴线附近。质子放射性,即原子核通过发射一个质子形成一个新的核素,是远离β稳定线的奇Z核素的典型衰变模式。质子放射性半衰期等相关研究不仅可以提供质子共振波函数的直接信息和质子滴线附近核的结合能,还是探究核结构信息如核半径、壳结构、能级与能级角动量、束缚态与非束缚态的耦合的有效途径。此外,作为快速质子捕获的逆过程,它对了解宇宙起源和恒星演化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成果亮点
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李小华教授团队在质子放射性半衰期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该团队引入了一种改进的伽莫夫模型,考虑库仑势的静电屏蔽效应,系统地研究了质子放射性半衰期。此外避免直接在理论基础上增加微观形变效应,采用不同单参数值表征形变核与球形核的系统特征,研究了形变对于光谱因子和质子放射性半衰期的影响。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31个球形核和13个变形核的均方根偏差分别为0.274和0.367。该研究工作为预测锡-铅区域原子核质子放射性半衰期提供了可靠性结果且为相关实验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团队介绍
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徐杨洋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李小华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175100)的资助。李小华长期从事低能核反应理论、对称能及原子核的衰变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3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国际一流刊物Phys.Lett.B、Phys.Rev.C/D、Eur. Phys. J. A/C、J.Phys. G、Chin.Phys. C、Phys. Scr.、Nucl. Phys. A等上发表论文近40篇(其中中科院二区以上论文近30篇),论文他引300余次。兼任中国核物理学会理事、中国核学会射线束技术分会理事。
成果资料
产业化落地方案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