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成果库 新核素锇-160和钨-156合成技术

新核素锇-160和钨-156合成技术

发布时间: 2025-03-26

基本信息

合作方式: 技术转让
成果类型: 新技术
行业领域:
生物与新医药技术
成果介绍
近日,中山大学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山东大学等单位组成的科研团队首次合成了新核素锇-160、钨-156。2024年2月15日,相关成果作为亮点论文(Highlights)在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发表。该工作同时入选编辑推荐(Editors’ Suggestion)和物理亮点(Featured in Physics),并同时被美国物理学会的Physics杂志在线报道。
成果亮点
 研究团队依托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利用充气反冲核谱仪SHANS,通过熔合蒸发反应合成了新核素锇-160和钨-156。锇-160(中子数为84)具有α放射性,而钨-156(中子数为82)具有β+衰变的放射性。团队测量了锇-160的α衰变粒子能量、半衰期及钨-156的半衰期等性质。通过系统分析新测量数据和已有数据,研究人员发现当原子序数大于68时,中子数为84、85的同中子素的α粒子预形成概率逐渐变小,揭示了中子数为82的壳效应在缺中子核素中增强的现象。进一步研究认为该效应增强的原因在于不断逼近可能较稳定的双幻核——铅-164 (质子数为82、中子数为82)。本工作首次明确给出了中子数为82的中子壳在缺中子核素一侧的演化情况,使我国的新核素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核区。
团队介绍
中山大学在我国新核素合成和冲击新元素方向做出重要贡献,本工作中,借助学校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学校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核数据科学与应用团队使用该团队最新构建的原子核相互作用,在组态相互作用模型框架下揭示这一区域中子壳增强现象,并可深入分析其如何被相互作用影响,袁岑溪副教授与近代物理研究所甘再国研究员、山东大学王守宇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21届本硕连读毕业生刘梦兰(21级博士)和徐苏扬(现在近代物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分别进行主要理论分析和做出实验贡献。
成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