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介绍
针对现有锂离子电池内短路模拟技术中结构复杂、样品制备麻烦,内短路装置及其触发条件对电池自身结构和性能带来额外影响,稳定性、可控性和可重复性不高等问题。服务团发现“一种锂离子电池的内短路模拟装置及使用方法” 专利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该专利提出了一种锂离子电池内短路模拟装置及相应的使用方法。该装置能够精准地在锂离子电池内部特定位置引发内短路,为研究锂离子电池内短路现象提供了有效的实验手段。通过该装置,研究人员可以深入探究内短路对电池性能和安全的影响,进而为优化电池设计、提升电池安全性和可靠性提供有力支持。
成果亮点
首先,其结构简单,主要由锂离子电池、高压电源、开关和导线组成,易于组装和操作。其次,制备方便,只需将两根导线送入电池内部,并通过热熔等方式密封,不影响电池自身结构和原有工艺及测试流程。再者,成本低廉,导线的绝缘壳层和线芯可分别由耐电解液腐蚀且电池内部常见的聚四氟乙烯和铜铝金属制作。此外,该装置对电池自身结构和性能影响小,不引入新物质,不污染电池内部化学成分。同时,使用方法简便易行,通过瞬间放电方式制造高压电弧击穿局部隔膜,能在短时间内突然形成电池内短路,可控性和重复性好。最后,操作灵活可控,可根据模拟实验需要灵活布置导线走向以及开孔形状、大小、数目和位置,实现内短路位置和范围的精准调控。
团队介绍
该专利的研发团队来自湘潭大学,成员包括张翮辉、邓畅、常春平和左青松。研发团队具有丰富的研发经验,针对锂离子电池内短路模拟领域的技术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创新,最终成功开发出这一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装置及方法。
成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