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介绍
该专利聚焦于建筑混凝土加工过程中的输配料环节,通过独特的结构设计和创新的工作方式,为混凝土输送提供了高效、经济且环保的解决方案。
从结构上看,该装置主要由进料斗、装料机构和运输机构组成。进料斗作为混凝土的入口,负责引导混凝土进入整个装置系统。装料机构则是装置的核心部分,其内壁两侧转动连接有弧面板,两个弧面板相对面的顶部分别固定有若干个固定杆。运输机构卡接在装料机构外壁两侧,承担着将装有混凝土的装料机构进行转移运输的任务。
在工作原理方面,当混凝土从进料斗进入装料机构后,弧面板和固定杆发挥了关键作用。在混凝土下料时,其会在弧面板以及固定杆垂直面的共同作用下,顺利地滑落出去。这一过程确保了混凝土能够高效地从装置中输出,避免了混凝土在装置内壁的附着和残留。运输机构则在装料完成后,迅速将装料机构运输至指定位置,完成混凝土的输送任务。
成果亮点
减少浪费成本:传统的混凝土输送装置常常面临混凝土附着在装置内壁的问题,这不仅导致大量混凝土无法被有效利用,造成了材料的浪费,还增加了后续清理装置的工作量和成本。而该专利通过在装料机构中设置弧面板和固定杆,极大地改善了这一状况。混凝土能够在弧面板和固定杆的引导下顺利滑落,减少了因附着而产生的浪费,为建筑企业节省了大量的材料成本。据实际应用反馈,相比传统输送装置,使用该专利装置后,每批次混凝土输送可减少浪费。
降低清理工作量:由于混凝土在装置内壁的附着量大幅减少,后续对装置的清理工作变得简单轻松。以往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来清理装置内壁残留混凝土的情况得到了显著改善。这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减少了因清理工作对装置造成的磨损,延长了装置的使用寿命。以一个中等规模的预制工厂为例,使用该专利装置后,每月用于装置清理的人工工时减少了 数小时,清理成本显著降低了。
团队介绍
李紫荆;毛明杰;王杰;李斌;伍秦雨
成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