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介绍
我国是纺织大国,年纤维加工量5000万吨。每年废弃纤维材料约2000-3000万吨,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为了解决此问题,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但回收再利用率仍不足10%,如何高效高值回收废弃纤维材料是孑待解决得问题。
该项目首先针对混纺产品,难分离分离特点,提出原位混纤、多维组合(即低端替代、废尽其才),来解决废弃混纺产品数量大、资源回收率低和高值回收困难的瓶颈问题;其次,从“分子尺度,利用过程强化均质化,实现产品精细化功能化”(即专业替代、废物更优),解决纺织和材料行业发展中原材料短缺的突出问题;最后,农作物废弃物,拓展了原料领域(即增强替代、废而不废),解决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严重问题。
项目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申请发明专利12件,已授权发明专利10件;发表论文30篇,其中SCI、El检索26篇;荣获辽宁省技术发明二等奖。该项目研发关键技术已全面实现成果转化,产品广泛应用于纺织服装、家装、交通工具及建筑等领域。
成果亮点
发明点1:发明了原位混纤、就地致孔、多维组合,制备吸声系数高、频带宽且隔声量好,适用场合广的废弃纤维基吸声隔声纤维制品。最大吸声系数可达0.9以上,降噪系数0.6-0.85,且平均隔声量34dB以上。该产品属于理想吸声和隔音材料。解决了混纺材料难分离问题。授权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10篇。
发明点2:发明了“粘度界定方法,共聚合-复合-整理”制备超仿棉等高品质的功能化纤维及其制品制备技术。制备的超仿棉织物回潮率1.3%,强力3.3-3.6cN/dtex。解决了低端回收产品均质化差异问题,实现了产品精细化功能化和聚酯系废纤维的闭环绿色加工。授权发明专利4项,发表论文12篇。
发明点3:发明了农作物废弃物高效环保脱胶方法,制备原生超短纤维,纤维表面粗糙、模量大、比表面大,适合做增强材料。通过混炼热压法,分步阻燃,制备废弃纤维阻燃功能纤维制品,产品氧指数33-35%。解决了农作物废弃物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授权发明专利4项,发表论文8篇 。
团队介绍
大连工业大学纺织与材料工程学院是办学特色鲜明、师资力量雄厚、设施条件优良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具有60余年的办学历史。学院拥有纺织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学院自195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79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17年入选辽宁省一流学科。目前,学科已成为辽宁省重点学科、辽宁省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以及辽宁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特色学科,参与建设的材料科学、工程学均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学院现有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纤维复合材料自主设立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纺织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授权点。学院具备完整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人才培养体系,具有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已形成了“纺织-材料-服装-环境”等“纺织+X”的树状学科群。
成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