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品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河北金诚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育成,2024年通过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国家审定(国审麦20241050)。正在参加国家黄淮南片和北部冬麦区区域试验。组合为 08CA137/山农17。半冬性品种,全生育期232.6天,比对照济麦22早熟1.1天,幼苗半匍匐,苗壮,叶色浅,分蘖力强,分蘖成穗率较高。株高78.4厘米,茎杆弹性较好。亩成穗数较多,结实性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硬质、饱滿。灌浆速度较快,成熟较早,熟相好。有效穗48.9万/亩,穗粒数35.9粒,千粒重42.4克。抗病鉴定:高感条锈病,高感叶锈病,中感白粉病,高感赤霉病,高感纹枯病。2020–22年度黄淮北片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4.4公斤,比对照品种增产5.54%。 2022–23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8.3公斤,比对照济麦22增产5.72%,居7个参试品种第1位。
1、高产稳产。产量三要素协调,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搭配合理,为高产奠定了基础;区域试验表现优异;
2、抗逆性强。抗倒性突出、抗寒性良好、抗病性较强、耐旱性较好;
3、品质优良。籽粒容重 815 克 / 升、833 克 / 升,蛋白质含量 14.06%、12.92%,湿面筋含量 31.1%、30.6%,稳定时间 4 分钟、3.6 分钟,吸水率 58%、60%,品质达到中筋小麦标准,面粉加工品质较好,适合制作多种面食,例如馒头或面条等。
4、综合农艺性状佳。分蘖力强;灌浆速度快;适应性广,在不同的土壤、气候条件下都能有较好的表现。
小麦品质研究与新品种选育团队(又称品质育种组)是庄巧生院士建立的冬麦育种组的传承和发展,历史上曾育成北京8号、北京10号和丰抗8号等10多个冬小麦新品种,为发展小麦生产和改进育种技术做出重要贡献。根据国家小麦改良中心定位,团队现阶段的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新品种选育、品质研究与分子标记发掘应用、中国-CIMMYT(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合作育种。
自2000年以来,先后育成三批共41个审定的新品种,包括国审品种15个,中优9507、北京0045、中麦175、中麦895、中麦578等累计推广约1.4亿亩。
评价单位:“科创中国”沁农作物产业科技服务团 (中国作物学会)
评价时间:2025-04-15
综合评价
中麦 38 是一个集高产、优质、抗逆性强和适应性广等优点于一身的小麦新品种,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能够为小麦产业的发展和粮食安全保障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可能也需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如病虫害发生特点、土壤肥力状况等,采取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以充分发挥其优良特性。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