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成果库 小麦新品种——中麦39

小麦新品种——中麦39

发布时间: 2025-02-18

基本信息

合作方式: 技术许可
成果类型: 新品种
行业领域:
生物产业,农、林、牧、渔业,生物农业及相关产业,农业
成果介绍
该品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通过常规育种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成,2024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冀审麦20240026)。组合为中麦996/师栾02-1//2*中麦996。冬性,生育期241天,比对照中麦175晚1.2天。幼苗直立,叶色深绿色,分蘖力强。株型紧凑,株高68.5厘米。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硬质,较饱满。亩穗数48.8万,穗粒数36.0个,千粒重40.9克,熟相好。品质测定:粗蛋白质(干基)14.1%,湿面筋(14%湿基)27.9%,吸水量57.6毫升/100克,稳定时间10.3分钟,拉伸面积96平方厘米,最大拉伸阻力507EU,容重800克/升。2020-22年度参加河北省冀中北水地(优质)组区域试验,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8.1千克,平均比对照增产4.4%。2022-2023年度自行开展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5.7千克,比对照增产8.1%,11个试点全部增产。适宜在河北省中北部冬麦区中高水肥地块种植。
成果亮点
1、抗逆性良好。抗寒性好:作为冬性品种,能很好地适应冬季低温环境,幼苗直立,叶色深绿,在河北省中北部冬麦区可安全越冬,即使遭遇极端低温天气,也能保持较好的生长状态,受冻害影响小。熟相好:成熟时植株外观表现佳,叶片、茎杆等保持较好的色泽和形态,有利于收获和后续的晾晒、储存等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后期生长的稳定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 2、品质优良:加工品质良好,能满足多种食品加工需求。 3、产量表现佳。产量三要素协调:亩穗数 48.8 万,穗粒数 36.0 个,千粒重 40.9 克,各产量构成因素相互配合,为高产奠定了坚实基础。区域试验产量高。 4、农艺性状优良。分蘖力强:幼苗期分蘖能力突出,能形成较多的有效分蘖,增加亩穗数,提高群体产量,为实现高产创造了有利条件。株型紧凑:成株株型紧凑,株高 68.5 厘米,有利于合理密植,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强通风透光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抗倒伏能力。
团队介绍
小麦品质研究与新品种选育团队(又称品质育种组)是庄巧生院士建立的冬麦育种组的传承和发展,历史上曾育成北京8号、北京10号和丰抗8号等10多个冬小麦新品种,为发展小麦生产和改进育种技术做出重要贡献。根据国家小麦改良中心定位,团队现阶段的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新品种选育、品质研究与分子标记发掘应用、中国-CIMMYT(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合作育种。 自2000年以来,先后育成三批共41个审定的新品种,包括国审品种15个,中优9507、北京0045、中麦175、中麦895、中麦578等累计推广约1.4亿亩。
成果资料
产业化落地方案
点击查看
成果综合评价报告

评价单位:“科创中国”沁农作物产业科技服务团 (中国作物学会) 评价时间:2025-04-15

张勇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研究员

综合评价

中麦 39 是一个集高产、优质、抗逆性强和适应性广等优点于一身的小麦新品种,综合运用了多种先进的生物技术和育种方法,在高产、抗逆、品质和矮秆抗倒等方面实现了技术创新,为小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品种支撑,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查看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