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介绍
1.国家级创新平台的建立:研究院成功获批先进材料概念验证和中试熟化国家级创新平台,每年可完成超过20项相关技术概念验证与成果转化,为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研究院围绕高性能正负极材料与固态电池等领域,开展了30余项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这些研究不仅提升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还为电池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技术保障。
3.产学研合作的深化:研究院与我方签署了合作协议。这些合作项目涵盖了新能源材料、智能装备系统等多个领域,推动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4.专利和技术突破:研究院在超级电容碳基电极材料、柔性光伏发电关键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些技术突破,正在申报多项发明专利,为解决行业技术瓶颈提供了可能。
成果亮点
1.国家级创新平台:成功获批为国家级先进材料概念验证和中试熟化创新平台,体现了其在国家层面的认可和重要性。
2.关键技术突破:在高性能正负极材料、固态电池、超级电容碳基电极材料等领域取得重要技术突破,申报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3.产学研合作广泛:通过建立合作关系,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加速了新能源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4.资源高值化利用:开发生物质硬碳材料制备技术,实现洞庭湖芦苇资源的高值化利用,促进了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7.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了研究院在国际新能源领域的影响力。
8.人才队伍建设:汇聚了包括院士、长江学者、杰青等高端人才,为研究院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团队介绍
视觉计算创新团队现有固定研究人员17人,合作研究人员11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博士16人。负责人谢剑斌博士,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生物特征识别国家标准组专家,全国安防标委会委员,主持和参加无人系统、反卫、反恐、反谍、反台独、载人航天、平安城市、天网工程、智慧城市等国家重大项目。
视觉计算创新团队专注于视觉仿生、视觉机器学习、视觉大数据、生物特征识别等视觉计算理论,面向边境防控、反恐预警、反谍保密和公共安全,研究视觉元数据、海量视频搜索、仿生高清摄像、目标检测跟踪、人体静脉识别、监控人脸识别和异常行为识别等世界前沿难题,为国防要地、政府机关、金融场所等提供特别可靠的身份识别和安全预警方法。
视觉计算创新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发改委产学研、国家863、国家标准、国防预研、公安部创新计划、经信委创新计划等78项课题,其中国家级9项、部委级28项、横向课题41项。与产业化单位合作,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套“多模高清视频信号发生仪”、“智能票据鉴别仪”、“静脉身份认证平台”、“无人哨岗”、“无人门禁”、“无人监考”、“无人分拣”、“无人前台”、“戍边卫士”、“反恐卫士”等
成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