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介绍
本技术成功研发了磁性核壳型碳酸氧铋/海泡石、磁性核壳型铁酸铋/海泡石、碳酸氧铋/海泡石、铁酸铋/海泡石、硫铁矿烧渣/锰掺杂铁酸铋和限域型硫铁矿烧渣/氯氧铁复合光-Fenton催化剂等6种性能优异的复合可见光催化剂/光-Fenton催化剂。通过改进和优化铁酸铋和碳酸氧铋的制备工艺,并与海泡石、提取部分铁后剩余的多孔性硫铁矿烧渣等多孔性物质复合,实现了对催化剂的组成、微结构与形貌及能带结构的有效调控。本技术优化了复合光催化剂/光-Fenton催化剂的组成、结构和形貌,拓展了催化剂的吸收光谱范围,提高了对光的吸收利用率和光量子效率;有效降低了催化剂的能隙(Eg)和光生载流子(h+/e-对)的复合率,提高了对有机污染物的催化降解效能、催化剂的稳定性和分离回收与循环使用性能。
与未经复合与优化的铁酸铋和碳酸氧铋比较,其对有机污染物的光催化降解率提高了20%-30%,矿化率提高15%-20%;吸收光谱范围拓宽了50-100 nm;循环使用5次的降解率提高10%-15%。
成果亮点
(1)成功研发了6种性能优异的复合可见光催化剂/光-Fenton催化剂,包括磁性核壳型碳酸氧铋/海泡石、磁性核壳型铁酸铋/海泡石、碳酸氧铋/海泡石、铁酸铋/海泡石、硫铁矿烧渣/锰掺杂铁酸铋和限域型硫铁矿烧渣/氯氧铁。
(2)降低了催化剂的能隙(Eg)和光生载流子(h+/e-对)的复合率,提高了对有机污染物的催化降解效能、催化剂的稳定性和分离回收与循环使用性能。
(3)与未经复合与优化的铁酸铋和碳酸氧铋比较,其对有机污染物的光催化降解率提高了20%-30%,矿化率提高15%-20%;吸收光谱范围拓宽了50-100 nm;循环使用5次的降解率提高10%-15%。
团队介绍
湖南科技大学“理论化学与分子模拟”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8年11月经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教育部科技函[2008]153号),并以化学湖南省重点学科和化学(一级学科)、应用化学、化学工艺等硕士点为主要依托进行建设,于2013年7月通过教育部验收。
实验室主要对理论化学特别是分子构效关系研究中的新概念、新方法及新理论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同时提升和扩展分子构效关系原理在生物活性物质分子的模拟、设计与筛选中的应用,在功能材料设计与制备中的应用以及在环境化学中的应用;注重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提升知识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的同时,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通过建设与发展,实验室现已形成四个稳定并具特色的研究方向:有机分子定量结构-性能/活性相关,计算有机化学,分子探针与分子催化,功能高分子材料与环境。通过近6年来的建设与发展,实验室已形成一支结构比较合理、团结协作、具有多学科研究背景的学术队伍。现有研究人员62人,其中教授34人,副高职称人员18人,博士52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43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人。
成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