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成果库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人脸变换与行为分析技术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人脸变换与行为分析技术

发布时间: 2024-11-04

来源: 科技服务团

基本信息

合作方式: 合作开发
成果类型: 发明专利
行业领域:
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
成果介绍
本技术成果融合了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及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成功实现了人脸的高精度识别、变换及复杂行为分析。该成果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显著突破,更在多个应用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价值。 技术层面,我们创新性地运用了同源连续性、三角形拓扑变形、条件生成对抗网络等关键技术,实现了人脸老化模拟、肖像艺术的机器创作、智能相册管理、车辆辅助驾驶、动态人脸识别及近红外人脸识别等核心功能。这些技术不仅提升了人脸识别的准确性和鲁棒性,还极大地丰富了人脸变换的多样性和艺术性。 在应用层面,该技术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娱乐产业、安全监控、智能家居及汽车电子等多个领域。在娱乐产业中,它助力电影、游戏等内容的创作与呈现;在安全监控领域,它提升了公共场所的实时监控和身份验证能力;在智能家居中,它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身份认证和照片管理工具;在汽车电子领域,它则有助于提升驾驶安全性和便利性。 此外,该技术成果还具备高度可扩展性和灵活性,能够根据具体应用场景和需求进行定制化开发和优化。这为其在更多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坚实基础。
成果亮点
该技术深度融合计算机视觉与人工智能,实现了人脸高精度识别与多样化变换,为多个领域带来革新。亮点之一在于创新性地运用三角形拓扑变形与条件生成对抗网络,成功模拟人脸老化过程,为影视制作、娱乐产业提供逼真、连续的年龄变换效果,极大地丰富了角色塑造与视觉效果。 同时,该技术成果在肖像艺术的机器创作方面展现出非凡能力,能够自动绘制人脸肖像画,为艺术创作带来全新可能,推动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智能相册管理功能则通过高效的人脸识别与属性分类技术,解决了海量照片整理的难题,为用户提供便捷、个性化的照片管理体验。 此外,该技术还应用于车辆辅助驾驶系统,通过实时监测驾驶员状态与道路情况,提升驾驶安全性,为智能交通领域注入科技力量。动态人脸识别与近红外人脸识别技术则进一步提升了身份识别的准确性和鲁棒性,为安全监控、身份认证等领域提供有力支持。
团队介绍
半导体所拥有两个国家级研究中心—国家光电子工艺中心、光电子器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半导体所区);一个重点实验室—光电子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两个院级实验室(中心)—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材料科学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固态光电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此外,还设有半导体物理实验室、固态光电信息技术实验室、半导体集成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光电子研究发展中心、宽禁带半导体研发中心、人工智能与高速电路实验室、纳米光电子实验室、光电系统实验室、全固态光源实验室和元器件检测中心。 半导体所现有职工700余名。其中科技人员约480余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8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高层次引进人才计划3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1人,其中黄昆院士荣获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设有3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培养点,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
成果资料
产业化落地方案
点击查看
成果综合评价报告

评价单位:“科创中国”紫外半导体光源科技服务团 (中国电子学会) 评价时间:2024-11-07

詹腾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综合评价

本项科技成果具有较高的技术创新水平和明显的竞争优势,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通过稀土掺杂技术,实现了对有机发光二极管发光性能的优化,为车载显示系统提供了更加可靠的光源解决方案。在产业化方面,建议进一步优化生产工艺和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强与相关产业链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产品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进程。总体而言,该成果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经济价值,值得支持和推广。
查看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