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介绍
合成气是以 CO2、CO 和 H2 为主要组分,用作化工原料的一种原料气。其原料来源广泛,既可由化石燃料气化产生,亦可由农林废弃物等通过气化产生。以农林生物质为原料来源的合成气乙醇发酵,通常是将农林废弃物通过气化,转化为以 H2、CO 和 CO2 为主要组分的合成气,然后再通过化学催化和微生物发酵将合成气转化为燃料乙醇等液体燃料,以及平台化合物和精细化学品等。
我们率先在国内开展生物质合成气乙醇发酵研究,系统开展了生物质合成气制备与净化、合
成气高效发酵菌株选育与构建、发酵代谢途径(13C 标记)分析与改造、发酵工艺优化以及高气液传质速率反应器设计与改进等研究工作。经过持续不断的研发,目前已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质合成气乙醇发酵工艺技术,发酵菌株能以 100%的 CO 为碳源发酵,经过连续发酵,单批次乙醇浓度可达 ***,远高于国内外同行。
成果亮点
我国钢铁冶炼,黄磷和电石制造等行业尾气中 CO 含量可达 50-95%(v%),CO 排放量高达 ***(t/t 产品),仅我国钢铁行业 CO 的年排放量至少在 5000 万吨以上。利用该技术,可有效处理含高浓度 CO 的工业废气,为工业废气的能源化利用找到了一条出路。
团队介绍
郑州大学化工学院现有教职工153人,其中教授38人、直聘研究员13人,副教授40人、直聘副研究员19人;博士生导师34人、硕士生导师110人;教工中具有博士学位120人,“80”后青年教师占比超过60%。学院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4人、讲座教授1人、国家级青年人才3人;中原学者1人、中原教学名师1人、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中原青年拔尖人才3人、河南省特聘教授3人、河南省教学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6人,省级及以上劳模、优秀教师、学术带头人等8人。
学院现有国家钙镁磷复合肥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国家化工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有“生物基运输燃料技术”、“焦煤资源综合利用与深加工”和“智能矿山重型设备”全国重点实验室;拥有先进功能材料制造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绿色选冶与化工”工程实验室、河南省生物质资源转化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河南省绿色化工催化与分离技术工程实验室等研究平台。
成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