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介绍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人工湿地结构和碳源的制备及利用方法,涉及水污染物生态处理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碳源添加方式存在均匀性差、方法复杂、效果不理想且运行成本高的问题。本发明包括进水池、处理单元和蓄水池且依次连通;处理单元内采用植物秸秆和生物炭制备混合材料碳源,通过对碳源材料的改性和修饰处理,实现碳源稳定释放;处理单元内设置人工湿地专用碳源层,在运行水流的作用下保证人工湿地基质内碳源分布的均匀性;定期清理碳源释放差的残余碳源,更替新碳源,实现碳源可持续利用;碳源原材料为生物质材料,来源广泛、成本低;该人工湿地结构形式简单,碳源的制备和人工湿地系统更换简单方便,实现了人工湿地污水深度净化的稳定高效运行。
成果亮点
1.一种人工湿地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池(1)、处理单元和蓄水池(5),进水池(1)、处理单元和蓄水池(5)依次连通;处理单元由下往上依次设置有底板(6)、排水通道(7)、透水板(8)、底层基质(9)、中间层基质(10)、顶层基质(11)和湿地植物(12);
处理单元包括首单元(2)、若干中间单元(3)和尾单元(4),进水池(1)、首单元(2)、若干中间单元(3)、尾单元(4)和蓄水池(5)之间设置有隔断墙,并依次通过隔断墙上设置的若干过水口连通,过水口内设置有过滤块;首单元(2)、若干中间单元(3)和尾单元(4)内均设置有上碳源层(13)、下碳源层(14)、碳源注入管(15)和连接管(16),碳源注入管(15)纵向设置并通过连接管(16)分别和上碳源层(13)以及下碳源层(14)连通;首单元(2)内的上碳源层(13)设置于中间层基质(10)中间,下碳源层(14)设置于中间层基质(10)和底层基质(9)之间;上碳源层(13)和下碳源层(14)内设置有碳源材料;
团队介绍
设有25个学院,开设80个本科招生专业;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类别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15个;有专任教师1700余人。
成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