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来源:春199S×8TX23
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天,比对照丰两优4号晚熟***天。株高***厘米,穗长***厘米,每亩有效穗数***万穗,每穗总粒数***粒,结实率***%,千粒重***克。
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9级,中感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
米质主要指标:糙米率***%,整精米率***%,粒长***毫米,长宽比***,垩白度***%,透明度1级,碱消值***级,胶稠度4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
产量表现:2021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联合体区域试验,平均亩产***千克,比对照增产***%;2022续试,平均亩产***千克,比对照增产***%;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千克,比对照增产***%;202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千克,比对照增产***%。
产量高: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天,比对照丰两优4号晚熟***天。株高***厘米,穗长***厘米,每亩有效穗数***万穗,每穗总粒数***粒,结实率***%,千粒重***克。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千克,比对照增产***%;202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千克,比对照增产***%。
作物科学研究所是2003年由原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和原子能利用研究所的作物育种部分,经战略重组成立的国家级作物科学专业研究所。
设有20个创新团队和51个创新研究组;形成了近80人的领军人才集群,其中两院院士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青”和“优青”5人、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14人、国家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27人、产业技术体系首席6人、院“农科英才”入选者47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3人、中华农业英才奖获得者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人。
2003年以来,挖掘出一批优异基因,培育优质、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108个、玉米新品种64个、大豆新品种118个、水稻新品种37个、杂粮作物新品种75个;获发明专利675项。共发表SCI论文3446篇,其中院选顶尖SCI论文193篇,为培育高产、优质和抗逆农作物新品种奠定了理论基础。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包括国家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复份库、10座中期库、43个种质圃、214个野生近缘种原生境保护点和1个国家种质资源信息中心,安全保存52万份农作物种质资源。
评价单位:“科创中国”沁农作物产业科技服务团 (中国作物学会)
评价时间:2023-11-21
综合评价
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初审。适宜在湖北省(武陵山区除外)、湖南省(武陵山区除外)、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浙江省中稻区、福建省北部稻区、河南省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