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成果库 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在制造业大规模应用关键技术与产业化

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在制造业大规模应用关键技术与产业化

发布时间: 2023-11-14

来源: 科技服务团

基本信息

合作方式: 技术咨询
成果类型: 新技术
行业领域:
新材料技术
成果介绍
围绕“轻量化复合材料在制造业大规模应用,提升制造业科技水平与竞争力”,课题组及200多名研究生,30多年持之以恒,啃硬骨头,坐冷板凳,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并与产业紧密结合,攻克一系列难题,实现一批产业化。与微创集团合作,率先实现微创介入中空纤维管囊国产化,全球每8秒有1用户;与澳盛科技合作,攻克风电复材制造关键技术,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碳纤维用户;与国新汽车、澳盛复材、华渔传动、上汽、东风、一汽、广汽等合作,攻克碳纤维零部件高效低成本制造关键技术,实现碳纤维在多个量产车型应用;在973等支持下,攻克一系列关键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率先实现国产化,有效防范“卡脖子”,并进一步攻克规模化关键技术与装备,建立示范线,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正在建设万吨基地。
成果亮点
持之以恒的研究:该课题组及其研究生在轻量化复合材料领域已经坚持研究超过30年,通过啃硬骨头和坐冷板凳的努力,注重基础科学研究,不断攻克难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入的专业知识。 产学研结合:课题组与产业紧密结合,与微创集团合作率先实现微创介入中空纤维管囊国产化,实现了大规模应用,每8秒就有一个用户。与澳盛科技合作攻克风电复材制造关键技术,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并成为全球最大碳纤维用户。与国新汽车、澳盛复材、华渔传动、上汽、东风、一汽、广汽等企业合作攻克碳纤维零部件高效低成本制造关键技术,实现碳纤维在多个量产车型上的应用。 国内领先地位:在973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支持下,课题组攻克了一系列关键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率先实现了国内化。这有助于有效防范"卡脖子"现象,提高国内制造业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力。 规模化生产能力:课题组正在建设万吨基地,致力于进一步攻克规模化关键技术与装备,通过建立示范线、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这将为轻量化复合材料在制造业的大规模应用提供更多机会,并促进产业的发展和进步。
团队介绍
余木火,东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973首席科学家、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东华大学研究院副院长,东华大学轻质结构复合材料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兼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理事、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科技咨询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增强体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长期从事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科研教学工作。曾主持教育部创新团队、NSFC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863课题、上海市知识服务平台建设等各级课题22项,发表论文207篇,参编著作1部,申报发明专利104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成果资料
产业化落地方案
点击查看
成果综合评价报告

评价单位:“科创中国”新材料产业科技服务团(江西)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 评价时间:2023-11-17

赵国栋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

项目主管

综合评价

综合来看,该科技成果呈现出较为出色的技术亮点和创新基因。在技术方面,其综合性解决方案、制备技术创新、界面处理技术突破和成型加工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突破,为轻质高模量复合材料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该科技成果对制备工艺、基体合金和颗粒增强体的设计与结合,展现出了较高的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应用市场方面,该科技成果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优势。其能够满足航空航天、汽车、光电子、医疗等领域对轻量化、高强度和高可靠性材料的需求,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而其广泛适用性、高品质与性价比、低推广和使用成本,以及社会和环保意义等优势也进一步增加了其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述,该科技成果在技术上的突破和创新,以及在应用市场上的潜力和优势,使得其具备了较为显著的综合竞争优势。相信在适当的市场推广和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该科技成果将会在相关行业中取得良好的成果和影响。
查看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