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资产核算与价值实现,是认识自然对社会贡献、践行“两山”理念的重要途径。本项目以那曲地区生态资产核算体系建立、高精度生态资产参数集生产及其价值实现路径为主要研究问题,将开展三个方面研究内容:(1)建立那曲地区草地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系统研究不同类型和不同退化程度草地生态资产数量和质量变化特征及主要驱动要素,系统揭示那曲地区典型草地生态效益形成机制。(2)建立高精度的草地生态资产评估参数集。以那曲地区草地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指标体系为基础,基于不同生态参数变化的过程机理,采用地统计学、随机森林等分析模拟方法,探索模型结构、模型输入项等构建与优化的方法,从而生产典型县域尺度草地生态系统涵盖物质生产、固碳、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等生态效益区域评估参数集。(3)探索那曲地区草地生态价值实现路径及应用示范。基于建立的那曲地区草地生态产品核算的评估参数集,核算物质生产、固碳、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等生态产品的价值,从生态产品供需两侧入手,提出典型县域草地生态产品可实现的交易模式和市场化交易的最优路径,并开展以那曲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辐射周边乡镇为中心生态效益形成和价值实现的应用示范。
解析不同类型和不同退化程度草地生态资产和生态效益形成之间的关系,构建那曲地区典型县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以往的研究通常采用经验统计的方法来评估生态效益,缺乏对不同类型和不同退化程度草地生态效益形成机制的理解。本项目基于典型生态系统站点监测数据和通量联网观测数据,利用遥感反演、机器学习、模型模拟等手段,研究那曲地区典型生态系统资产的变化规律及其驱动机制,形成科学地评估那曲地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
构建那曲地区典型县域尺度不同类型和不同退化程度草地生态资产核算的参数集。生态资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主要源于核算参数的不确定。本项目基于不同生态参数变化的过程机理,对模型结构、模型输入项等进行构建与优化,形成典型县域尺度草地生态系统涵盖物质生产、固碳、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等生态效益区域评估参数集,为那曲地区典型县域生态价值实现路径的提出提供科学的参考。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理资源所科研系统由7个实验室(包括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院重点实验室、1个院工程实验室和1个所重点实验室)和3个台站组成,分别是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院重点实验室、院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工程实验室、资源利用与环境修复所重点实验室、禹城综合试验站、拉萨高原生态综合试验站、千烟洲生态试验站。
地理资源所共有在编职工651人,包括“两院”院士1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4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及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90人,副研究员及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95人。
2022年,共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6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3项,作为第二完成单位获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作为第三完成单位获得省部级二等奖1项;作为第五完成单位获得省部级一等奖2项。
研究团队: 朱军涛
评价单位:“科创中国”草地修复与可持续发展产业科技服务团 (中国地理学会)
评价时间:2023-11-14
汪亚峰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综合评价
评价专家组对那曲地区草地生态资产核算及其价值实现路径的科技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成果在草地生态资产核算和价值实现路径方面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为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持。
评价专家组认为,该科技成果采用了先进的生态学、经济学和计算机技术等手段,建立了完整的草地生态资产核算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价值实现路径。这些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得该科技成果在核算精度和效率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同时也为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此外,评价专家组还认为该科技成果具有广泛的应用市场,可以为草地生态系统保护、生态旅游、土地资源管理、政策制定和评估等领域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市场潜力。
评价专家组认为那曲地区草地生态资产核算及其价值实现路径的科技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持,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同时,该科技成果具有广泛的应用市场和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和推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