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成果库 无源制冷光学超材料织物技术

无源制冷光学超材料织物技术

发布时间: 2023-11-01

来源: 科技服务团

基本信息

合作方式: 技术许可
成果类型: 发明专利
行业领域:
制造业,纺织业
成果介绍
能源消耗和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两大问题。传统热管理系统所带来的高能耗挑战,以及由此导致的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不断加剧全球变暖和极端天气,对世界经济造成重大影响。同时,人们在生产和作业时不可避免地需要暴露在高温暴晒的室外环境,因此,实现零能耗的户外防护成为人们迫切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战略意义。作为一种面向人体个性化需求、实现人体局部环境加热或冷却的技术,“个人热管理”可以避免将多余的电力浪费在加热或冷却整个建筑物上,具有更高的能源效率,逐渐成为绿色环保、高科技、个性化的方案。通过衣物进行热管理是维持人体个性化热舒适需求的有效方法,有望高效率、低能耗地避免热应激对人体造成的伤害。本技术基于辐射制冷原理和结构分级设计理念,研发了具有形态分级结构的超材料织物。该无源制冷超材料织物技术颠覆传统耗能制冷模式,基于光学超材料技术和先进纺织技术协同创新,在暴晒环境可实现高效无源的降温,绿色环保、柔软亲肤、舒适透气,顺应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潮流,可同时解决户外极端高温问题,且适合大规模量产和产业化应用。
成果亮点
无源制冷超材料织物不仅在阳光直射的室外环境下展现了显著降温效果,且具有绿色环保、柔软亲肤、舒适透气、耐洗涤等优点,为个人热管理提供了一种低成本、零能耗、可量产、高效的个性化方案。
团队介绍
陶光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学者特聘岗教授、人机智能交互联合实验室主任。陶教授致力于研究多材料特种光纤、面向腔内精准微创手术的柔性纤维医疗机器人以及康养全场景的智能织物技术等跨学科研究工作,先后在Science(1),Nature(2),Proc. Natl. Acad. Sci.(2)等国际学术杂质发表论文60余篇,拥有已授权国际/国内发明专利近20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近60项(其中专利许可转让9项)。陶教授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之江实验室重大科研项目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等科技项目担任评审专家、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纤维材料改性与复合技术分会理事会副主任、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智能织物工作室主任、中国光学学会红外与光电器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红外医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独立委员、湖北省硅酸盐学会理事、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期刊编委、Advanced Fiber Materials期刊副主编等。
成果资料
产业化落地方案
点击查看
成果综合评价报告

评价单位:“科创中国”军民两用技术应用产业服务团 (中国兵工学会) 评价时间:2023-11-02

赵磊

南京理工大学

副教授

综合评价

超材料织物的形态分级结构设计展示了高度的创新性。通过在多层织物结构、纤维结构和纳米结构上进行分级,实现了宽光谱调控,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这种设计有望在热管理领域引领新的发展方向。且投资回报比较可靠,目标市场处于成长市场,但该市场很快会出现多种技术路线,产品竞争会很激烈。 市场前景广阔。随着气候变化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对能源节约和热管理的需求不断增加。这种无源制冷超材料织物有望应用于户外活动、建筑、交通工具等领域,满足人们对舒适性和能源效益的需求。 因在产品产量的稳定性方面论证不足,要特别预防环保、健康与安全风险,并需要进一步明确原料、产品以及降解产物的生物毒性。 总体而言,这个项目的技术思路方向很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与当前政策要求相符,技术成熟度高,适合大规模推广制备,具有优异的降温效果和应用潜力,建议进一步产业化推广。
查看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