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介绍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连续运输的宽功率范围竖直式重力储能系统,涉及储能领域。本发明的升降传送装置包括上下布置的履带轴和套设在履带轴外部的升降履带,所述升降履带上设有依次均匀分布的隔板,所述隔板用以承载重块;重块转移装置包括位于所述升降履带上部和下部的横向传送组件;电动机和发电机在储能模式下,电动机带动履带轴转动使升降履带传动,使用位于隔板上的重块上升;在释能模式下,重块在重力作用下下降,升降履带在重块的作用下传动,进而带动履带轴转动,转动的履带轴带动发电机发电。本发明实现了重力储能系统的功率灵活调整。
成果亮点
储能主要应用在两方面:一是由于用电习惯,电网往往存在较大的峰谷差,若引入储能技术在用电低谷时存储电能,用电高峰时释放,则能够提高电能利用率,一定程度降低随着电能需求增加带来的建设成本;二是国家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需要大量的新能源接入电网,新能源发电存在着在时间尺度上的不确定问题,以风电为例,往往大风期在夜晚但夜晚是用电低谷,即便利用新能源发电也很难充分利用。这就需要储能设备对发出的电能进行存储,推移电能释放时间。
目前电力系统中较常见的储能手段主要是抽水蓄能电站和大型电池组成的储能电站。但抽蓄电站严重受地理条件的制约,且需建设两个水库和水坝,建设周期长且成本大,能量循环效率仅能达到约70%;电池储能常用的锂离子电池,成本高且存在老化问题,一定充放循环次数后性能会大幅降低,故重力储能越来越被关注。重力储能是将电能转化成重力势能储存,再在合适的时间释放。这种储能方法一次投入使用时间长,而且不依赖自然资源,在空地、高塔、山坡、矿井等都能进行建设,且能量转换效率高。但现有技术中的重力储能系统多采用矿井斜坡的建筑结构,这样会造成较大的能量摩擦损耗;现有竖直方向重力储能设施都是利用对单个重物
团队介绍
学校是由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电工学院和哈尔滨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于1995年合并组建而成,三校均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学校于1998年划转黑龙江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
截至2023年3月,学校共有4个办学区,其中在哈尔滨市有西、南、东3个办学区,在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设有哈尔滨理工大学威海校区,学校总占地面积***万平方米,教学基础设施面积***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万册,电子图书***万种;设有13个学院、1个教学部,开设65个本科专业;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11个;有教职工2400余人,专任教师16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32000余人
成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