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介绍
硅酸盐蓄电池,不含汞、镉、砷等有毒有害物质,采用的新型“硅酸盐电解质”对极板腐蚀轻微,电池使用寿命更长,蓄电池报废后极板可完好回收利用,废弃的“纳米硅酸盐电解质”呈半固体颗粒状,内含高质量化肥,不污染环境,并可增加土壤含氧量,属环保型蓄电池。
硅酸盐蓄电池,比能量高,安全环保,完全免维护,无极柱腐蚀,气体析出微弱,充电接受能力强,内阻小,可瞬间高倍率大电流放电,充放电无记忆效应,放电限压电位低,自恢复容量能力强,自放电小,电池完全充电后可在常温条件下免充电存放12-24个月以上,充放电温升低,适合使用的环境温度范围宽,放电持续稳定,使用寿命长,电池荷电出厂,可方便用户即刻安装使用。
硅酸盐蓄电池,在安全特性,环保特性,储能特性,大电流放电特性,快速充电特性,电压恢复特性,宽适温度特性,内阻特性,可靠特性,免维护特性和使用寿命等方面,均优于传统同类蓄电池。
成果亮点
技术创新性和领先性:舍弃传统以可溶性盐路线,采用氧化物为原料,实现材料可控合成。
技术成熟度:采用固相法,适合大规模生产
市场及效益分析:原料价格低廉,产品附加值高
团队介绍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的前身是1984年恢复建立的化学工程系,下设化工教研室、化机教研室、高分子教研室和基础化学教研室等。1995年随着各学科的发展而成立化学工程学院。1999年学院新组建环境工程系并更名为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2004年学院主体与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合并。随着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能源化工行业的蓬勃发展,2012年成立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简称化工学院)。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截至目前,教职工共137人。其中双聘院士1人、领军学者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0人、省部级高层次人才34人、校青年拔尖人才36人。自2012年以来,学院已聘请了40余名国内外知名教授学者和企业专家等担任我院名誉教授、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为学生开设各类讲座课程,为学院的发展提供支撑。2019年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成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