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成果库 土壤重金属污染钝化阻隔修复技术

土壤重金属污染钝化阻隔修复技术

发布时间: 2023-10-19

基本信息

合作方式: 技术服务
成果类型: 发明专利
行业领域:
高技术服务业
成果介绍
我院与各科研院校建立了长期的研发合作, 将黏土、生物炭等天 然材料复配, 通过系列物理化学改性,制备出具有微纳网络结构的功 能性纳米材料—土壤重金属修复剂。该产品施入土壤中,会在作物根 系周围自组装形成一张纳米网,相当于为作物根系加了一层纳米防火墙,可以通过静电吸附、螯合、配位等作用高效抓取土壤中重金属离 子将其固定、钝化在微纳网络结构中,形成不可溶性重金属离子,降 低土壤中可溶性重金属含量,从而阻断重金属离子与根系的接触,降 低作物对重金属的富集,确保不流失再污染,缓解重金属对人体的危 害。该产品还可以有效提升酸性土壤 pH,抑制其中重金属离子迁移 和活性。该技术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环境友好、使用方便 (撒后旋耕) 、 易加工(粉剂、颗粒、液剂皆可) 等优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成果亮点
据2014年4月17日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公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我国约3亿亩耕地受重金属污染,主要集中在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广东、广西、海南等省。重金属主要指汞、镉、铅、铬、铜、锌、砷等,污染源主要包括矿山采选、电镀、皮革、汽车尾气、粉尘、大气沉降等。重金属离子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水俣病、痛痛病、骨痛病等系列疾病。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的粮食为1000多万吨,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也达12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多亿元。针对我国土壤污染严峻形式,国务院于2016年5月28日出台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明确指出,要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研究,力争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到203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可见,土壤重金属修复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重金属污染治理已经刻不容缓,迫切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发展酸性土壤重金属修复方法,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团队介绍
据2014年4月17日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公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我国约3亿亩耕地受重金属污染,主要集中在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广东、广西、海南等省。重金属主要指汞、镉、铅、铬、铜、锌、砷等,污染源主要包括矿山采选、电镀、皮革、汽车尾气、粉尘、大气沉降等。重金属离子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水俣病、痛痛病、骨痛病等系列疾病。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的粮食为1000多万吨,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也达12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多亿元。针对我国土壤污染严峻形式,国务院于2016年5月28日出台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明确指出,要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研究,力争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到203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可见,土壤重金属修复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重金属污染治理已经刻不容缓,迫切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发展酸性土壤重金属修复方法,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成果资料
产业化落地方案
点击查看
成果综合评价报告

评价单位:“科创中国”乡村振兴(自然资源价值保育)科技服务团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 评价时间:2023-12-06

王京涛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

秘书长

综合评价

还原菌为修复微生物,以低分子有机酸为络合剂,对攀西矿区典型重金属污染土壤开展了化学-微生物联合修复;利用改良剂和超富集植物对锰污染土壤进行联合修复,添加改良剂(海泡石和沸石)能显著提高植物茎叶中的Mn含量,将海泡石等改良剂可以与植物联合使用,改良重金属土壤修复效果;采用植物-微生物联合技术降低尾矿的重金属含量,发现接种土著微生物菌剂能够促进地肤、波斯菊和紫羊茅这3种重金属耐受植物的生长,从而有效提高重金属的去除效率。
查看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