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采用燃烧、传热与结构耦合设计平台 设计,集成了高温合金 3D 打印技术、C-SiC 复合材料喷管技术、新 型同轴射流喷嘴技术等多种先进技术。 3D 打印技术的发展,给发动机冷却系统与结构的设计带来了革 命性的变化。冷却通道形状与布置方式的设计不再受制于传统工艺 的束缚,发动机结构也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得到最大程度的优 化。团队充分利用 3D 打印带来的便利,针对性地发展了一种发动机 燃烧、传热与结构耦合设计方法,完成了发动机冷却系统与结构的 优化设计,研制成功高温合金 3D 打印液氧煤油发动机原理样机(图 1a),并完成了一系列长时间地面考核试验
基于 CFD 辅助设计提出了一种基于“龙卷风”自引射原理的双 组元旋流喷嘴(图 2),在射流出口中心形成一个负压区,把两种 流体吸入并充分混合,从而实现高效混合与稳定燃烧。与上海硅酸盐所合作开发了 C/SiC 陶瓷基复合材料发动机尾喷 管(图 3a),并顺利通过 100 s 点火与热防护试验考核
新型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的技术亮点主要包括燃烧、传热与结构耦合设计平台,高温合金3D打印技术,C-SiC复合材料喷管技术,以及新型同轴射流喷嘴技术等多种先进技术的集成和应用。
其中,燃烧、传热与结构耦合设计平台是新型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的一大亮点,通过该设计平台,发动机的燃烧、传热和结构可以同时进行优化设计,以提高发动机的性能和可靠性。
高温合金3D打印技术的应用,使得发动机的冷却系统与结构的设计得到了革命性的变化。利用3D打印技术,发动机的冷却通道形状与布置方式的设计不再受传统工艺的束缚,发动机结构也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
另外,C-SiC复合材料喷管技术和新型同轴射流喷嘴技术的应用,也有助于提高火箭发动机的性能和可靠性
中科院力学所发动机研发团队是我国最早开展超燃冲压发动机 研究的团队之一。二十多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总装 863、 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重大专项等支持下, 深入开展了碳氢燃料超声速燃烧与发动机主动冷却技术等研究,在 加热/裂解燃料的流动、传热、燃烧及燃烧稳定性等方面取得了一系 列原创性成果。近年来,在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 的支持下,开展了小型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的研究工作。 团队目前已有核心研发人员 10 人,9 名博士,其中正高级研究 员 2 人,副高级研究员 7 人,平均年龄不到 40 岁,涵盖流体力学, 工程热物理,燃烧学,物理化学,光学,机械工程等多个专业领域。
评价单位:“科创中国”天府大道科创走廊产业科技服务团 (中国技术经济学会)
评价时间:2023-10-26
综合评价
新型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的研发对于改善氧化剂泵工作条件及性能、提升液体火箭推力、工作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现代运载火箭的研发,其不断地向着更高推力的目标发展,必然要求氧化剂泵体积更小、转速更快、扬程更高。这一新型发动机的成功研发,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提高火箭的性能和稳定性。
总体而言,该项目技术思路方向很好,未来市场空间大,有利于当前政策要求,转化成熟度很高,值得支持推广。建议强化相应产品开发,加大产业链开发力度。
查看更多>